怡雪: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海外优越的条件回国发展?
赵福全:我们这代人,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故乡情结始终存在,内心深处总想着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情。也不是说有多高尚,就是觉得在国内用同样的努力应该会比在国外的成就感更大,贡献更多,认同度也更高。其实,最初在国外的辛苦打拼也并不容易,后来状况确实越来越好,但还是一直在关注国内,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机会。终于到2002年,国内汽车行业开始出现井喷,我感到机会来了,就回来了。
老实说,我是一个喜欢折腾、不甘寂寞的人,否则也不会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再到学校;从中国到日本,日本到英国,英国到美国,再从美国回到中国。我更愿意在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当然,这看似眼花缭乱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现在清华做战略研究,经常给别人讲战略,当然要把自己的战略先做好,实践证明我的这些判断和选择都还是正确的,至少我自己是满意的。在我看来别人怎么看真的不那麽重要,也不要太在意。
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抓住机遇,必须具备“三识”:一是知识,所谓“读万卷书”,这一点大部分海归都具备;二是见识,所谓“行万里路”,见多识广也是很多海归具有的优势;三是胆识,这是一种对成功机会的极度渴望和勇敢精神,有的人“叶公好龙”,平时总在谈机会,机会真来了,又不敢向前了,这样即使知识和见识再多还是难以抓住机会。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总是稀缺的,很多时候错过了也就没有了。
另外,为了追求未来的梦想,往往要放弃眼前的利益,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舍得的。梦想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这样一种东西,敢于放弃现在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感觉与赌徒无异。但不冒风险,又怎么逐梦呢?这就是所谓的“胆识”。
所以,人要培养三种能力:一是机会愿意向你招手,这其实在于平时的积累,否则机会是轮不到你的;二是要能判断出机会,这其实在于平时的思考,你朝思暮想的东西一旦出现自然会看出是机会。这就像捡钱,如果平时走路就想着可能捡到钱,随时留意,那么哪怕五分钱硬币掉在路上都能发现;反过来,没想捡钱、从不看路的人,百元大钞飘过可能都看不见。
很多时候,机会其实已经来了,但是人们却并没有判断出这是个好机会;三是要能抓住机会,这就是说获得机会之后,你还得干得好,要不然机会还是会溜走,你可能会比不抓这个机会更惨。有些人之所以不敢冒风险,原因既有对自己判断的不自信,也有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对海归来说,“三识”、“三(能)力”之外,还要有“三心”。其一,在国内做得比较好、受到很多认同的海归,工作也不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好花还得绿叶扶,因此对领导、对同事及对社会必须怀有一颗感恩心;其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做出一点成绩,不代表没有人能做得更好,其实很多人只是没有这个机会,而且国内人才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主力军,而海归只是生力军,因此对事业及周围的一切必须怀有一颗敬畏心;其三,交给你的事情,必须要尽全力把它做好,才能不负重望,而且要坚持始终,因此对工作及周围的一切必须怀有一颗责任心。这“三心”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种信仰。
怡雪:回国十几年,你为中国汽车产业做了哪些贡献,对自己的哪些工作比较满意?
赵福全:我已经回国快十四年了,其中近十年在企业,四年在高校。
第一站是华晨汽车。刚去时华晨研发团队才只有200人,后来我们发展到700人。系统规划了华晨的产品线,领导开发了基于中华平台的尊驰、骏捷、酷宝轿跑车等多款车型及可以开发出多款轿车的全新A级车平台,并完成第一款两厢轿车A1(骏捷FRV)的前期开发。同时领导开发了阁瑞斯商务MPV的全系列产品并丰富了海狮面包车的产品线,使阁瑞斯商务MPV的产品线从一个车型拓展到十二个车型。
第二站是吉利汽车。我主政期间,整合构建了全新的技术体系,吉利汽车研究院由原来的不足300人,发展到约2500人。使企业具备了整车、动力总成和核心技术的正向开发能力,先后推出了全球鹰熊猫、GX2、GC7、GX7、帝豪EC7、EC7-RV、EC8、英伦SC5-RV、SC6、SC3等系列车型。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先后在C-NCAP测试中拿到了自主品牌的首款A00级五星和迄今唯一的“超五星”成绩。支撑企业销量由15万辆攀升到56万辆。此外,还参与了吉利的三次国际并购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运营,除了广为人知的沃尔沃汽车公司之外,还包括澳大利亚DSI变速箱公司和生产伦敦经典出租车的英国锰铜公司。
第三站就是清华。虽然来到高校,但我给自己的定位不只于一名教书育人的教授,实际上我的精力更多地放在领导团队开展产业研究方面,而且我希望通过传播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让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
所以,加盟清华以来,我每年都会参加超过50场次的行业论坛等活动,或担任主持嘉宾,或发表主旨演讲,分享观点、传播经验。2014年,受凤凰汽车之邀,我们联合创立了一个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不求任何商业利益的栏目——“赵福全研究院”高端访谈栏目,由我来主持与行业重量级嘉宾对谈,目前已播出了9季,先后对话了30多位嘉宾,包括政府及行业领导,整零企业家及技术领军人,行业专家学者,效果相当轰动。
同时,除了在凤凰网多媒体即时发布外,我们还会把访谈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形成汇聚专家观点的汽车强国建言书,每年出书一本,目前已完成的有《洞见汽车强国梦》、《探索汽车强国路》、《践行汽车强国策》,已然自成体系。
目前,我和团队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尤其是众多中外整零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我自己也担任多家企业董事长的私人顾问。我希望能在清华这个平台上服务于全行业,从而比在某一家企业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去年,我有幸代表中国参选并成功当选为FISITA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2018-2020)一职,接下来我想自己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力而努力。
怡雪:在华晨汽车和吉利汽车时,你是基于海外的经验取得成功的吗?
赵福全:中国企业要想做强,正规化和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在国外18年的经历,确实让我了解到大型现代汽车企业的运作模式,这对我回国后开展工作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些国外经验也不能照搬,实际上我是结合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两家企业的不同特点,才打造出与国际接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企业特色的自主研发技术体系。
正因如此,我在华晨与吉利做得也不完全一样,因为企业架构、管理机制和产品特点、技术基础都不相同,此外还要考虑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过,我的主导思想是相同而一贯的,就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正向开发能力,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产品或者技术。开始时先在华晨小试牛刀,后来到了吉利,工作就开展得更全面和深入了。
这是一个构建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工程,不只要有正向开发的理念,更要有一套具体的行动方案并落实到位,包括开发流程的梳理与完善、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人才的高效培养与有效使用、硬软件能力的持续提升、系统的知识积累以及平台化、模块化、通用化的设计方法。最终,我在华晨和吉利都成功构建起了完备的技术体系,使两家企业形成了自主研发的“造血功能”,可以持续推出全新产品和实现技术突破,也向行业传播了经验,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心。
怡雪: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国的汽车海归中公认的最成功者之一,你怎么看待这十多年遇到的困难?
赵福全:我认为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挫折是很正常的,这是前进征途中的插曲,是你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你争取成功的一部分。当时我们那批海归回国工作,看起来位高权重,其实哪有那么容易?要把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要说服周围的人相信你,要争取到足够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怎么可能一帆风顺,不遇到阻力是不可能的,自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要有适应环境和改变自我的能力。
怡雪:海归们都说你的适应能力极强,在日本和日本人打成一片,在英国跟英国人混为一体,在美国又能快速融入美国社会,回国马上又与国内的人融洽相处,这是因为情商高吗?
赵福全:我认为主要是心态问题。海归就不能把自己当另类,其实我们不就是有点国外经验的中国人吗?有些人在这一点上可能没想明白,我们如果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当别人仰视你的时候,就会疏离你。等大家都离你千里之外,你就变成孤家寡人了。毕竟要想做成些事情,单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一定要得到大家的支持,你不和大家混成一片,又怎么可能赢得信赖和支持呢。
有了开放平和的心态,其实到哪个国家都是一样。比如到日本,如果不去跟日本人打交道,只和在日本的华人交流,那去日本留学还有什么意义?仅仅几个中国人在一起自娱自乐,那还不如就在国内呆着。在英国美国也都是一样。先要有一种融入“圈子”的意识,然后积极行动融入主流群体,才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怡雪:目前大部分海归并没有占据国内汽车行业的主要领导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赵福全:企业的领军人,可以不是技术专家,但是一定要懂运营管理,要懂得产品、采购、质量、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人事、财务等等如何协调,如何管控,而这些往往并不是海归的强项,就因为是海归或者你有些技术优势,就把你放在总经理的位置上,你能做得好吗?恐怕会适得其反吧。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外界还是海归自己,我觉得都不应该有错误的定位与预期。
所以,海归当不上一把手也不要觉得郁闷,也并非社会就不认可你。有时候你看着别人能做以为自己也可以做,其实到了那个位置才知道其中的困难,还真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好。就算能够做得下来,也不见得开心,毕竟你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难处,这和只做技术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当然,海归在国外积累了经验,在国外成为技术专家,回国来做国内企业的研发老总、做总工程师也是正常的,是一种人尽其才。无论做不做高层,我们都应以平常心视之。
有一点要清楚,海归毕竟是少数,目前汽车海归可能也就几百人,与中国的百万汽车产业大军比起来,数量微乎其微。所以海归只是生力军,而非主力军。在这么少的人数中,仍然诞生了不少研发老总、总工程师、总监、总经理、甚至创业的董事长,我觉得汽车海归这个群体在国内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了。
怡雪:很多海归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后,最终都选择了前往高校,这是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潮流吗?
赵福全:一方面,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社会需求,所能提供给人才的舞台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一些海归选择去高校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已经不是回来时风华正茂的年纪了,有的人已经五十多岁,有的人甚至已经到六十岁了,选择去高校正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也更久地发挥作用,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其实,高校本来也并不是差的选择,特别是海归们前往的基本上都是名校。试想,又有多少企业老总有机会到知名高校当教授呢?诚然企业的薪资待遇要比高校好一些,但薪资不应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啊!高校不仅可以培养人才,可以开展研究,还可以献言献策,影响很多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国家战略。这些都是在企业难以做到的。
此外,高校的待遇也在提高,并且越来越希望有企业及海外背景的博士来当教授。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必须思考,当自己60岁甚至70岁的时候,要怎样才能有机会继续工作,继续为产业做事。这也是当下人才本身必须思考的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方面高校是有优势的,退休的教授仍然是教授,仍然可以继续科研、持续发挥作用。所以我说,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过去国内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我们海归回来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在一线解决研发等实际问题。那么,现在国内主要自主品牌车企都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技术基础,同时无论是产业本身还是企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产业可能更需要我们这些走南闯北、了解世界的人认真思考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以多种全新的形式,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强提供助力。
中国建设汽车强国的路还很漫长,产业对海归的需求仍然是强烈的和持续的,但这种需求的内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选择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未来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的正规化管理、加大国际化的参与力度、在技术创新上寻求更大的突破,而海归在这些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海归们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高管、技术专家,助力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科技创业等都将是新时期海归们很好的选项。而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接纳海归的主要平台之一。
怡雪:你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会继续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哪些工作?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赵福全:在清华这个平台上,上可以对接各个部委,下可以联系各家企业,这其中既有国内的企业,也有国外的企业,既有整车厂,也有零部件企业,还有很多非汽车行业的企业,同时又能培养人才,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平台,我会努力做好现在的工作。
另外,我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当了FISITA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之后,我要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连接世界。要把FISITA这个国际化舞台用好、用足!
怡雪:在培养汽车人才方面,是以高校为主还是以企业为主?
赵福全:人才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方式,进入社会之前和进入社会之后的培养方式更要有所不同。实际上,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不能把人要在社会上学习的事情都交给学校来教。
一个人的培养由家庭的培养,学校的培养,企业的培养,社会的培养和人才自身的培养组成,五位一体,缺一不可。
对人才的培养我们也要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每一段都各司其职,不要指望第一段解决第五段的问题。就拿大学来讲,本科培养和硕士培养不同,和博士培养又不同。本科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价值观等;硕士培养人的专业能力、思考能力、职业素养及为社会提供独特价值的能力;博士则更强调在某一领域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性贡献,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素质。
此外,大学还分为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文科院校,还有高职学院等,这些学校的定位显然也是不同的。有的大学培养的是精英人才,有的大学培养的是普通从业者,不能说哪个不重要或者哪个更重要,其实各种类型和层级的人才都有需求。企业在用人的时候要先想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到相应的学校去找这种人。比如,如果只是想招聘会使用某种软件的工程师,就不一定去名校招聘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到专业的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去招聘学生,专业性更强,性价比更高。
等到学生入职企业,企业的培养阶段就开始了。企业应该针对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比如我在吉利时就专门建立了一个新进大学生为期三个月的“应知应会”培训,每一个领域都做了上千页PPT的培训教材,让各部门部长授课,并录成视频,供新员工学习。
怡雪:企业是否需要建立自己的汽车学院来培养实用性人才?
赵福全:我提倡企业办自己的大学,国外很多企业都有这种尝试。企业办大学有三个使命:第一是传递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第二是围绕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比如面对产业转型,要加强一些共性的基础方法和手段的教学;第三是使员工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
目前,中国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远远不够。不只是企业办内部学校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连接受学生去实习都不积极主动,简单地把实习生视为企业的负担。此外,拥有企业经验者进入高校任教职的也寥寥无几。而在国外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像在德国、美国,企业家选择去当教授是很常见的,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乐见其成。甚至到高校工作常常被视为一种境界的升华,根本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引发产业重构,未来汽车产业将渐趋无边界,涉及到更多的环节和方面。为此,高校也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给汽车学科的学生开设如人工智能、系统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等方面的课程。因为,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思维方式,掌握信息和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说,高校要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努力助力学生拓宽知识面,这样更有利于汽车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育成。
来源:汽车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