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四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暨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创新大会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于2021“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探讨中国汽车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确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最终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应邀在本次大会上致辞并做主题演讲。以下是他分享的内容。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
金句导读
1.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如同产业变革的风向标,基于量化指标反映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
2.单独实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远远不够了,企业唯有进行系统性的融合创新,才有可能有效驱动颠覆性的变革,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引领。
3.此前的创新主要是机械式、孤岛式、碎片化的渐进式创新,未来的创新必须是灵活型、关联型、整体化的跨越式创新,否则根本无法实现革命性的改变,也就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4.数据是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了真正发挥数据的作用,必须实现数据从产生到流通、再到处理与应用的完整闭环,形成不断迭代优化产品和服务的正向循环。
5.新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力,而新的生产力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生产关系。
6.未来车企在产品创新上一定要把软件做足、把硬件做够;在此基础上要全力参与开放生态的建设,包括满足安全要求的车辆功能与性能开发生态,以及人-车-外部环境相连的车辆应用服务生态。
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四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暨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对本次大会又一次在安亭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如同产业变革的风向标,基于量化指标反映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创办四年来,安亭指数已经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尽管现在评价安亭指数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长远意义,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安亭指数的历史价值将逐渐得到证明。
下面结合本次大会的主题,谈谈个人对于汽车创新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近年来,我对汽车产业及企业创新问题做了不少研究。在此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创新是一种牵涉广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而且与创新相关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仅仅从某个要素出发讨论创新都难免失于片面。特别是在当前产业面临全面重构、众多新要素涌入汽车领域之际,创新的系统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单独实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远远不够了,企业唯有进行系统性的融合创新,才有可能有效驱动颠覆性的变革,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引领。
本轮产业变革的本质
深刻认识本轮汽车产业变革的本质,是正确制定和实施创新战略的前提。我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的不仅是汽车产业,而是所有的产业,最终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其本质在于:在万物互联的前景下,海量数据得以顺畅流通,而数据的处理及应用,将使人类社会全面实现智能化,从而引发所有产业全方位的根本性改变。
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在农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以点为主,各自分散在一块块农田上劳作;在工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以线为主,出现了垂直线型的产业链,最典型的就是汽车产业,形成了上游供应商、中间整车制造商、下游经销商的完整链条;而到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将呈现出面的特征,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将更复杂、融合将更紧密,从而形成立体交织的产业生态。正因如此,我一直讲,汽车产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且渐趋模糊。
汽车产业的这种深刻变化,必然引发汽车创新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如果说此前的创新主要是机械式、孤岛式、碎片化的渐进式创新,那么未来的创新必须是灵活型、关联型、整体化的跨越式创新,否则根本无法实现革命性的改变,也就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未来汽车创新必须基于本轮产业变革的本质展开:即首先要实现连接,继而要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使用,在此基础上就能实现广泛资源的重新组合乃至深度融合,最终让汽车更好地服务人类,也让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全面的连接支撑更多资源实现1+1=2的物理式组合,而数据的利用则支撑多种资源实现1+1>2的化学式融合。
有鉴于此,我认为未来的汽车产品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未来的汽车一定是基于数据而可进化的。所谓智能汽车就是能够自我进化的汽车,这和此前出厂后就一成不变的汽车完全不同;第二,未来的产品一定是包含服务的。服务将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的体验,因此汽车企业的创新要从单纯打造好“产品”,向同时打造好“产品+服务”转变。第三,未来的产品和服务一定是个性化的、是基于场景的。也就是说,车企要在特定的场景下,面向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再努力把场景扩展得越来越广。
受此影响,未来的汽车产业一定是生态化的,成为一个多要素、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错综复杂的全新产业。为此,我特别提出了“新汽车”这一概念,以区别于传统汽车,旨在强调我们必须以新视角和新思维来重新审视汽车产业。同时,基于对产业变革本质及前景的认识,我认为,未来单一要素的创新不足以支撑企业赢得优势,要想在本轮汽车产业重构中胜出,企业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融合创新,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实施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未来汽车创新的核心要素
面向本轮产业全面重构,未来汽车创新中最核心的要素将是什么?我认为答案应该是数据。前面也谈到了连接,不过连接只是手段,获取数据才是连接的目的。因为没有数据就无法进行优化并最终实现智能化的各种功能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应用数据的相关技术是未来最重要的生产力。
为了真正发挥数据的作用,必须实现数据从产生到流通、再到处理与应用的完整闭环,这样才能形成不断迭代优化产品和服务的正向循环。从数据的产生来看,既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未来软件在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而软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为数据的产生提供支撑;从数据的流通来看,不只要做到“联网”,更要做到“在线”,后者是实现数据流通的前提;从数据的处理与应用来看,软件和算法是数据处理的根本保障,云技术是数据存储和计算的重要手段,而人工智能则将使数据得到更好的应用。所以,必须确保数据产生并回流到企业,才能支撑企业对产品进行再开发并反复迭代,从而使产品得以持续进化。
对于集大成的汽车产业而言,数据种类众多、数量巨大、来源广泛,全面涵盖市场、设计、生产、采购、销售、使用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且涉及到不同层面的各类主体。所以,数据资源到底由谁拥有,又如何共享以产生更大的价值,是未来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为此,国家、产业和企业都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例如国家应尽早制定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产业应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推动不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更应制定清晰科学的数据战略。
具体来说,我认为,首先企业应理清数据类型,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哪些数据必须自己管控以及如何实现掌控,在这方面,建设数据中心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次,企业应建立数据闭环体系并打通整个数据流,即实现数据产生、收集、传输、处理和使用的循环。事实上如果没有打通数据流,所谓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就成了无本之木,因为根本没有支撑产品升级的数据基础。再次,企业应不断挖掘数据应用的场景,扩大数据应用的范围。最后,企业应建立数据开放和安全管控的机制和标准,这决定着未来智能汽车生态能否有效搭建。
而为了更好地完成构建未来汽车生态的重要任务,企业必须进行创新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实践,这不仅对于明确数据开放接口、建设“软件定义汽车”的开发生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基于场景的数据流通以及基于数据的运营平台建设的基础支撑。
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
更进一步来说,我认为对于本轮产业重构及其应对,我们应该站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哲学高度来加以认识。产业重构首先源自技术的进步与驱动,在本质上,这些新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力,而新的生产力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现有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就是当前汽车产业创新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在于重新构建内部运营管理体系和外部资源组合模式。
就内部生产关系而言,企业要完成组织架构、分工、流程的调整和重塑,以支撑内部新技术的创新突破;就外部生产关系而言,企业要完成资源组合能力的培育和打造,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合作来达成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对生产关系的改造还要实现内部与外部的有效打通。此外,就宏观的生产关系而言,国家及地方政府也要在产业发展战略、法规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出发,我认为,当前汽车企业应建立不同以往的“大研发”概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汽车产品研发已经不能再采取基于硬件设计达成产品功能和性能目标的旧模式,而是必须采取“软硬融合”、“产品+服务”、OTA升级以实现用户体验极致化的新模式。传统的一次性SOP(开始投产)概念已不再适用,为此我专门提出了SOPX的概念,因为未来产品将在全生命周期内不断优化和完善,即会有X次“投产”。其二,汽车产品研发将不再主要是企业内部资源调配的问题,而是需要参与甚至主导与外部资源的组合,特别是与关键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创新商业模式的设计,以及与开发者生态的对接等,这些都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的效果。其三,汽车产品研发将不再只是与用户间接联系,而是需要直接面对用户的诉求,研发部门必须基于数据的回流、分析和挖掘,通过OTA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快速响应和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这种“大研发”的模式下,汽车企业必须进行“技术+产品+资源组合+商业模式”的系统性融合创新,相应的,技术领军人的角色和使命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做好技术决策,未来车企的CTO(首席技术官)既需要懂硬件、懂汽车结构,也需要懂软件、懂软件架构。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两者组合起来才是CTO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同时,CTO不仅需要考虑技术问题,还需要考虑内外部技术资源组合以及这些资源如何为我所用的商业合作模式问题。不同于过去简单以技术否决权参与商务决策,未来CTO更要从不同商业模式下技术需求以及能力判断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合适的资源组合,这意味着CTO除了技术能力及决策权之外,还要拥有运营管理、商业模式以及资本投资等方面的相关能力及决策权。因此,未来汽车企业的新CTO=[传统CTO+CEO(首席执行官)+CDO(首席数字官)]/3的角色,或者说CTO应被赋予COO(首席运营官)的权责。
智能汽车的软硬关系与新开发模式
在本轮产业重构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软件的价值不断提升,因此,理清未来智能汽车上的软硬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新产品开发模式至为关键。我认为,尽管汽车软件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是汽车硬件依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只不过仅有优秀的硬件已经不够了,未来车企还必须掌控优秀的软件,并有能力做成软硬集成。如果说传统汽车是以硬件为主,只有少部分嵌入式软件,因此硬件既是充分也是必要条件;那么对于智能汽车来说,硬件只是必要条件,软件才是充分条件。或者说,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升华,只有实现软硬件的有机融合,让软件为硬件深度赋能,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智能汽车。
有鉴于此,早在三年前我就提出了16字的汽车产品开发新方法论:一是软硬结合,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二是软硬融合,实现产品从性能到体验的极致提升;三是软硬分离,即针对软件和硬件的不同特点,分别由不同的团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开发,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软硬解耦;四是软硬平衡,指的是在成本上达到某种平衡,硬件既要为软件的迭代升级做适当的预留,但又不脱离合理的成本范围,以确保产品的性价比,而实现部分关键硬件的可“插拔”式升级,将是达成软硬平衡即成本最优化的有效手段。
在上述四点中,软件分离或者说软硬结耦是核心基础,而软硬融合是最终目标。软硬解耦意味着硬件必须成为标准化、抽象化、数字化的物理模型,可以被不同的软件正确地理解和调用。这样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了解硬件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把硬件的能力最大化;反过来,硬件开发人员也不必掌握复杂的软件开发知识,只要把硬件打造好即可。而双方都可以专注于把各自的“本职”工作做好,软件一方不断提升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硬件一方不断加深对汽车物理概念的理解。在此前景下,预计委托制造模式、供应商层级的新定义(如Tier0.5)以及车辆运营服务模式等,都可能会成为未来产业重新分工下的合理选项和发展方向。当然,软硬解耦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软硬融合,最终软件和硬件的团队必须充分互动,才能共同把产品的体验做到极致。
在建立新的汽车产品开发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优化和调整内部的组织架构、业务分工和研发流程等。为此,整供车企均应以软件架构来主导功能设计;应改变传统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模式,以实现软硬解耦;应将具有特殊性的软件开发流程融入到硬件V型开发流程中,以实现软硬融合。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以创新理念和模式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包括有效管控其介入时机、方式,以及确立软件质量控制的不同标准等。
未来汽车产品的本质
那么,按照上述新模式开发出来的汽车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未来汽车在本质上一定是一种基于数据、面向场景、依托生态、个性化的智能产品。相对于硬件主导、关注功能和性能、交付后一成不变、无生命的传统汽车,智能汽车将以软件主导、关注体验、可以基于数据实现自我进化、自我完善和在线升级,从而成为有生命的新物种。
展望未来,体验将成为智能汽车最核心的开发目标。所谓体验,其实就是用户基于产品和服务得到的综合感受。如前所述,对于智能汽车来说,体验一定是基于场景和个性化的,可以将其概括为千车千面、千人千面,以及常用常新、越用越好。其中,常用常新是指车辆的共性化升级,即基于共性数据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以软件更新和在线升级的方式实现产品的不断进化,包括车辆性能的提升以及新功能或新使用模式的开放等,让用户随时感受到汽车自身能力的进步;越用越好则是指车辆的个性化升级,即基于用户个人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应用,使车辆的功能和性能能够按照用户偏好来进行优化和调整。
面对这一前景,我给整车企业的建议是:未来车企在产品创新上一定要把软件做足、把硬件做够;在此基础上要全力参与开放生态的建设,这个开放生态既包括满足安全要求的车辆功能与性能开发生态,也包括人-车-外部环境相连的车辆应用服务生态。
当前人类社会正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即万物互联的时代,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制造业转型将成为本轮产业重构的主战场。然而制造业转型所需的很多新的核心能力都不是传统企业的强项,并且部分核心能力从长期来看也不是制造企业应该和能够形成的。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内部特色资源与外部优势资源的有机融合。在这方面,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中的集大成者,面临的挑战最大,但同时迎来的机遇也最大,具有空前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的释放,不只来自于技术本身即生产力的进步,也来自于组织架构、资源组合以及商业模式即生产关系的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要面向硬件的渐进式、碎片化、改良型的传统产品创新模式没有前途,系统性的融合创新才是决胜本轮产业重构的关键,这对于原本就强调集成式创新的汽车产业来说尤其重要。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值此产业巨变之际,颠覆性的思维将成为衡量产业实践者领导力的关键要素。领军人必须秉持跨越式创新的理念带领企业大胆实践,努力把每一个核心要素的变革都做到位,这样才有望在波澜壮阔的产业重构竞争中最终胜出。
来源:汽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