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对车辆专业本科生如何完成学业及培养能力的几点建议
2023-12-27 关键词:完成学业,培养能力 点击量:730

本文转载自《赵福全论汽车产业》第五卷


【精彩观点】

“汽车产业是与多产业、多领域密切相关的复杂大产业,汽车产品是多技术、多成果集成应用的载体型产品,汽车学科则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真正区别在于,能否从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来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就是说,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更宽的眼界、视野和更高的思维层次,能够对新专业、新领域的知识触类旁通,并能将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以达到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从本质出发、系统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基础科研,要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工程实践的本质是实际应用,要回答的是‘怎样做’。”

“每个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应该符合高斯曲线分布,即中间较高的部分是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两边较低的部分是支撑性的相关专业的拓展知识。”

“车辆专业的学生首先还是要把汽车的专业知识学好学透,而不能盲目追逐‘热点’,投入过多精力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那样很可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或者也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

“我给本科生的建议是遵循‘721’法则:即70%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20%的时间用于参加科研及产业实践;剩余10%的时间可以适当参加一定的社会工作。”


【编者按】

在与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实践队本科生的一次问答交流中,赵福全教授分享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车辆专业的学生应在拓展专业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和提升思维层次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社会将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掌握了多少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能否突破单一专业的思维和认知局限,做到触类旁通乃至融会贯通;为了成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既要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专注的学习和实践,更要尝试建立超越单一专业知识体系的“思维标尺”,并以此训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车辆专业的学科设计应坚持以车辆知识为主,以其他专业知识为辅;相应的,车辆专业的学生应该按照“汽车+X”而非“X+汽车”来学习相关知识,尤其是先要学好汽车的基础知识;本科生时间分配的优先级应该是课程学习﹥科研和产业实践﹥社会工作,可按照7:2:1的比例来操作;在校期间学生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乐于学习的精神、勤于学习的态度和善于学习的方法。此外,赵教授还谈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五位一体”持续育才的重要性,课程学习与科研及产业实践的辩证关系,本科生修读第二学位的合理目标及有效方式,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实际意义及精力投入等一系列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在整理本文的过程中,编者还特别提炼赵教授的几个核心观点制作了插图,以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条理清晰、见解深刻。其中的很多洞见和建议,不只限于车辆及相关专业的广大学子,对于汽车乃至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来说,都有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车辆专业学生的能力拓展方向


学生:当前汽车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学业和职业规划出发,车辆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重点学习哪些领域的知识以及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赵福全: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大话题。我想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车辆专业的学科特点,给同学们提三点建议:

一是拓展专业知识。汽车产业是与多产业、多领域密切相关的复杂大产业,汽车产品是多技术、多成果集成应用的载体型产品,汽车学科则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在产业全面重构的当下,汽车集大成属性的范围和强度都远超从前。所以,仅仅把汽车当成一个产品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车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或者说专业领域就应该更宽、更广一些。今天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既需要掌握汽车学科的基本知识,即机械、流体、电子等相对传统的知识;也需要掌握其他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新能源、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知识。正因如此,车辆专业的本科生应该以本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和中心,有效拓展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是锻炼应用能力。汽车产业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和多元应用场景,对于学以致用的要求格外强烈。为此,同学们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应注意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增进自己对产业最新发展变化的了解和认识,更能锻炼自己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产业边界不断扩展、内涵日趋丰富之际,这种应用能力从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包括更高要求的持续学习、动手实操、系统思考、交流沟通、协调管理等能力;从范畴上看,不仅涉及到汽车研发、生产、销售等传统业务,还涉及到汽车出行运营以及更广泛的汽车服务等一系列“新”业务。简言之,广大汽车学子必须积极锻炼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拥抱汽车产业的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机会。

三是提升思维层次。一直以来,汽车行业都非常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相对专业型人才而言的,此前一般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才本身掌握了多少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相关领域拥有多少从业经验:只具备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只在该领域有较多从业经验者被认为是专业型人才;而同时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在这些领域都有从业经验者则被认为是复合型人才。举例来说,汽车研发人员掌握了一定的采购知识,或者汽车采购人员掌握了一定的质量知识,且在这些领域都有过工作经历即所谓“都干过”的人,就被认为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知识面很宽,什么都能干,而且还都能干得不错”的人才。

然而随着产业乃至整个社会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我觉得这种划分方式已经不够科学了,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复合型人才。在我看来,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真正区别在于,能否从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来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就是说,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更宽的眼界、视野和更高的思维层次,能够对新专业、新领域的知识触类旁通,并能将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以达到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从本质出发、系统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如果说专业型人才需要将某一专业技能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打磨,以积累提升;那么复合型人才则需要将多种专业技能在空间维度上整合打通,以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参见图1)。


图1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区别


由此可知,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实现知识的跨界,还需要实现能力和方法的跨界,更需要实现理念和认识的跨界,核心是在跨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跨界的思维能力。显然,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为此,我认为,我们一方面应在某个时段内对某个专业领域进行足够专注的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应建立一条超越单一专业知识体系的“思维标尺”,然后按照这条“标尺”对自己的思维层次进行提升训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精深、能够打通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且思维灵活、思路开阔、拥有大格局观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展望未来,专业型人才正面临部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巨大挑战,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趋增强,尤其是汽车这样“触电”“融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类人才应具备跨界的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和开放格局;能够积极拥抱新生事物和不同变化,从容面对多种要素相互耦合、彼此影响的复杂局面;并且具有良好的判断、管控和运营能力。显然,这些素质和能力不可能凭空出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在校期间,包括本科阶段,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加紧努力,逐步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既要通过课程学习来打牢专业基础,也要通过科研及产业实践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操盘”的历练,还要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事实上,上述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未来社会的共性需求。即便有的同学毕业后不再从事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工作,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也一定可以在社会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大有裨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汽车产业的复杂性及综合性决定了汽车学科是培养未来所需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沃土。

学生:那么,科研实践和产业实践是什么关系呢?或者更进一步来说,就工科而言,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赵福全:我认为,两者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从区别的角度看,学术研究的目标是探究技术原理,或者针对某个问题寻找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工程实践的目标是把产品造出来,即实现技术产业化,包括解决技术先进性、工程可行性、质量稳定性和成本可控性等一系列问题。一句话,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基础科研,要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工程实践的本质是实际应用,要回答的是“怎样做”。

从联系的角度看,学术研究同样需要考虑应用性的问题,在工科领域尤其如此。其实学术研究的多数课题恰恰来自于工程中的实际需求;反过来讲,工程实践也需要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指引,才能做得对、做得好。

由此可见,对在校生来说,进行科研实践和产业实践都有重要意义,而且两者应该有所结合。


二、车辆专业的学科设计及学习重点


学生:据您所知,在汽车企业,特别是其研发部门,车辆专业与信息电子专业的毕业生谁更有优势?作为车辆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校期间应该怎样提高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未来到工作岗位上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

赵福全:首先有一点必须明确,车企最终输出的产品是汽车。虽然车企需要具备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但就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采购、质量、销售和服务等岗位来说,从业者对汽车知识的深度理解无疑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尽管当前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全面重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最终都要落实到汽车产品上。事实上,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只是技术手段,目的在于让汽车产品变得更好。因此,我认为如果是去车企工作,那应该还是车辆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并不会由于汽车网联化、智能化了,就让信息电子专业的学生来唱主角。同样的,如果是去信息电子类的企业工作,那自然是信息电子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

当然,在产业交融、社会巨变的新形势下,很多产业的边界渐趋模糊,各个专业都需要适当涉猎其他相关专业的部分知识,但也不能因此而偏离主业。具体来说,车辆专业还是应该以车辆知识为主,重点包括汽车原理/构造、各种关键技术以及汽车产品、企业、产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以其他专业的知识为辅,这其中就包括与汽车关联性不断增强的信息电子专业的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车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车企时,就可以胜任多数岗位的工作了。而我们对汽车专业知识的汲取并不会在进入企业之后就停下来。恰恰相反,此后我们在实战中将有更多的机会继续深入学习、实践和理解汽车知识,并持续扩展多领域的知识面,这样就有很大机会成为车企各个方面的核心人员、中坚骨干乃至领军人才。

相比之下,信息电子专业应该以信息电子知识为主,重点包括适应信息电子产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软件、数据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以其他专业的知识为辅,例如像汽车这样集大成的载体性应用产业,其相关知识就可以囊括进来,进行科普式的知识传授。借助这些拓展知识,信息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同样可以进入车企,负责特定岗位的工作。此后也可以通过实战和专业培训来学习汽车专业知识,并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汽车本来就是这样一个载体性的大产业,有志于在汽车行业成就人生理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入汽车企业来圆梦。当然客观地讲,非车辆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于在车企从事特定领域的专项工作;而系统学习了大量汽车知识的车辆专业毕业生在汽车企业的适应性会更强,可选择的业务领域会更宽。此外,如前面讲到的,汽车学科的培养体系对于学生成为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绝不能被低估,更不能从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时的薪资待遇等来简单量化。综上,我认为车辆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车企领军人才的可能性会更大。

总之,我认为每个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应该符合高斯曲线分布,即中间较高的部分是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两边较低的部分是支撑性的相关专业的拓展知识。当然,每个专业的高斯曲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及产业的发展进行优化调整。例如,有的专业需要把高斯曲线在纵向上拉高,相当于要求学生在本专业知识上学得更深;有的专业则需要把高斯曲线在横向上拓宽,相当于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不过整个高斯曲线包络下的图形面积应该保持基本不变,因为这代表着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培养计划需要学习的知识总量,而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图形面积不能随意扩大。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专业不可能由于知识交叉就彼此等同,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正因如此,车辆专业的同学们到汽车企业工作时,完全可以更有自信。

学生:现在汽车产业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学习哪些新知识才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哪些领域?又该怎样把这些知识学足学好呢?

赵福全:我建议,在产业全面重构的新时期,同学们一定要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避免陷入三个认识误区:

第一,一定是“汽车+X”,而非“X+汽车”。当前,汽车正与越来越多的“业外”因素紧密结合,而且诸如信息通信技术等“业外”因素在汽车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未来汽车产业还是要以汽车技术为基础,以汽车产品为根本。也就是说,我们切不可因为“X”的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就误以为今后汽车产业将以“X”为主体了。事实上,如果没有对汽车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充分实现“X”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以“汽车”为主体,考虑如何更有效地融入“X”,使“X”成为“汽车”的一部分并充分赋能,从而打造出更好的汽车产品。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明白这一点。正如前面讲的“术业有专攻”,车辆专业的学生首先还是要把汽车的专业知识学好学透,而不能盲目追逐“热点”,投入过多精力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那样很可能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或者也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

第二,汽车的基础知识仍然非常重要。当前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有些人因此认为汽车基本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对同学们来说,尤其会造成误导。恰恰相反,汽车的专业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否则车辆专业也就没有必要保留了。说到底,每个专业都是以其基础知识为核心,在社会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的。试想未来人类社会将进入数字化的智能时代,那是不是所有专业都应取消,只保留信息、智能等专业就可以了?这显然既不可能也不合理。所以,车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对汽车基础知识的学习。当然,强调基础知识重要,并不是说其他知识不重要,同学们也要涉猎汽车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知识。其实像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车辆专业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了,但也不宜围绕动力电池开设电化学等多门基础课程,并因此挤掉部分汽车基础课程,那样就违背了汽车学科培养学生的初衷。所以,就汽车学科而言,其他知识需要与汽车基础知识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第三,未来的教育与学习都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持续性的。由于社会需要人才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同时很多新领域、新知识还在持续地涌现,因此我们寄希望于在学校阶段就掌握所需的全部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当然,在新形势下学校应努力做到专业设置相对合理、知识更新相对及时。以车辆专业为例,必须积极推进学科改革:一方面应坚持“以车辆知识为主,其他专业知识为辅”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应不断对现有知识体系及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来说,不仅需要更新车辆自身的知识内容,使其充分体现汽车的发展变化,而且需要拓展和补充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使其覆盖面更加宽泛。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精深专业能力和宽泛知识面的优秀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汽车产业的最新需求。

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的学科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同学们要想在职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后,还需要继续进行自主学习。从教育的角度看,我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缺一不可,“五位一体”有效融合,才是一个人不断学习、能力提升、持续成长的完整过程。


三、本科生时间分配的“721”法则


学生:我们经常面临时间分配的问题,例如是否修读第二学位?是否参加科研或产业实践活动?以及是否参加社会工作?对于学习、科研和社会工作,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排序?又该按照什么比例来分配时间才合适呢?

赵福全: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具体到本科生阶段,应该以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为主要任务,所以最重要的一定是课程学习。当然,课程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以期有效运用。参与科研和产业实践就是在运用知识,这样边学边用,也可以为课程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引。不过只有先把专业课程学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后再参加这些实践才有意义。而参加社工,我认为主要目的在于扩展视野、锻炼管理能力。如果学有余力,同学们也不妨为之。

总的来说,我认为三者的优先级应该是:课程学习﹥科研和产业实践﹥社会工作。至于时间分配的比例,我给本科生的建议是遵循“721”法则:即70%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20%的时间用于参加科研及产业实践;剩余10%的时间可以适当参加一定的社会工作(参见图2)。下面我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和同学们具体谈一谈。


图2本科学生时间分配的“721”法则


首先,本科生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在没有学好课程的情况下,把大量时间花在其他任何事情上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而课程学习的内容既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拓展性知识。对车辆专业来说,前者包括汽车原理/构造、汽车动力、汽车电子等传统知识,不过内容已经有了很多更新;后者则是未来全新汽车产业的外延部分,例如其他专业向车辆专业学生开放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能源等课程。这两者中,全面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是第一位的,必须无条件做好;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是第二位的,也可以适当考虑,以拓宽知识面。

而研修第二学位就是拓宽知识面的一种选择。对此我想强调的是,修读第二学位切不可影响对第一学位专业知识的学习。由此出发,修读第二学位恐怕不宜以全面形成该领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因为这势必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很难完全不影响对第一学位的攻读。在我看来,修读第二学位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探索新的领域,验证并确定自己的认知和兴趣。即通过初步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看看自己对该领域是否真感兴趣。接触之后如果发现自己非常喜欢,那再决定深入研究下去也不迟;而如果觉得并不是自己想从事的,那就当成是一次拓展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自己本就对某个领域没有多大兴趣,那大可不必为了追逐“热点”或者跟风去研修第二学位,把这部分时间用于科研或社会实践可能是更好的安排。

其次,在学好课程的前提下,本科生可以参与一些科研和产业实践活动,以了解产业发展,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对于本科生参与科研,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的主业并不是科研。因此,我不赞成本科生还没有把专业课程学足学透,就花费大部分精力去做科研,这种做法有本末倒置之嫌。第二,本科阶段课程学习的覆盖面比较广,可以说是一个面上的涉猎;而科研则是一个点上的聚焦,需要去学习一些更有深度的专业著作或文献,并学以致用。对本科生来说,科研做得好并不等于课程学得全面、扎实;反过来讲,课程学得全面、扎实,也不能替代科研对于知识集中运用能力的锻炼。

至于产业实践,我想主要目的应该是接触企业一线,了解自己学到的知识或从事的科研具体如何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同学们可以考虑把产业实践与科研实践相互结合起来。

最后,在课程学习及相关实践都游刃有余的情况下,本科生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社会工作,以锻炼和培养交流沟通、策划组织、思考总结、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同学的志向是成为政界或业界的领导者,因此在大学期间就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社会工作,以至于学业都受到了影响。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事实上,今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否则就如无本之木,是很难有所建树的。毕竟只有内行才能更好地领导内行,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试想,面对未来日益复杂的汽车产业,怎么可能由演说家或社会活动家来领导车企呢?

说到底,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做好时间规划。对于车辆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产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多,这就更要求同学们合理分配时间。而我认为,本科生还是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到课程学习上,这才是重中之重。

学生:您对同学们还有其他建议吗?或者说您对我们有什么期待?

赵福全:我觉得,同学们都应该以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栋梁人才为目标,安排好本科这四年的宝贵时光。为此,在校期间一方面要志存高远,培养自己的格局,努力成为一个拥有高尚情怀和宽广胸怀的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选准一个方向之后,扎扎实实地学习,把自己的专业基本功真正夯实。切不可因为行业发展的纷繁变化和学生生活的各种“干扰”,就偏离了主业、分散了精力,反而忽视了最根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参见图3)。


图3在校期间学生能力培养的要点及内涵


更进一步来说,面对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未来社会,学习将与每个人相伴一生。所以,同学们在学校时就要全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走向社会才能通过不断学习更好地成长,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我把学习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乐于学习的精神,同学们要养成阳光乐观的心态,对新生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从来不把学习新东西视为负担,而是努力挖掘持续学习的无穷乐趣;二是勤于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始终踏踏实实、勤奋认真;三是善于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逐渐摸索形成快速高效的方法,并且不断迭代完善。在我看来,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本领。希望同学们都能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并以此开创自己精彩的职业生涯。

(本文根据赵福全教授2020年9月6日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学生实践队交流时的谈话内容整理)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