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探索汽车强国路》之院长心声——融合发展篇
2017-05-31 关键词:探索汽车强国路 点击量:922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和全球一样,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变局,同时也遭遇到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与阻碍,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是在前行中纠结、在纠结中前行。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恰逢中国经济崛起,培育出一个超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虽有群雄逐鹿,但对我们来说仍有无限的商机。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有市场,所以就一定能抓住这个机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都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如能把握住机遇,中国汽车产业将大有希望。而中国如能建成汽车强国,则中国推行“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就有了一个坚强的支撑点,有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汽车产业太复杂,又太重要了,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也和其他很多重要产业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汽车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汽车强国梦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想。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上下求索,把做强中国汽车产业的迫切愿望,转化为建设汽车强国的实际行动!

科技的创新与产业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未来社会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单要靠技术的创新来支撑,更需要的是战略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文化的创新!


“互联网+”与跨界造车

当前汽车产业异常火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机会,来造车的似乎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而且新入企业各个都觉得自己的机会大,可以开拓出一番新天地。不仅仅是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也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可以说,传统汽车产业正在重塑之中,或者也有人说是颠覆。

如果不喜欢被颠覆,那就必须提前做好应对颠覆甚至颠覆别人的准备,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就像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盛况,同样现在也没有人能预测十年后的移动互联社会又会是什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给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机会。

“互联网+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所指向的情景,包括机器相连、产业相连的万物互联,这既涉及到整车厂,更关联到大量的零部件企业。工业4.0是一国整个制造业的4.0,但是也得从一个企业,从一个车间,甚至从一个小小的零部件开始做起。

“互联网+制造业”不仅仅是汽车产业本身的事情了,很多IT企业也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实际上,汽车确实需要IT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要让IT来为交通工具锦上添花。但这并不意味着IT产业可以完全取代汽车产业。试想如果造一台汽车总是死机那怎么可以?因此,IT跨界进入汽车领域,重塑极有可能,但是颠覆却做不到。只有汽车和IT双方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实现这两个产业一起完美造车。

做强汽车产业必须真干实干,这正是中国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在中国建设汽车强国的道路上,如果说互联网造车这类新入企业是生力军、传统汽车企业是主力军,那么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应舍弃。

中国汽车产业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国家也已经认识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在众多汽车人的努力与呼吁下,汽车产业终于写进了“中国制造2025”,这意味着未来30年汽车产业承载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载体、龙头和抓手,更是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战略产业。汽车强国梦需要传统力量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有新的力量不断涌入。

 

人才培养与汽车文化

传统的汽车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不同需求。不仅仅是对现有汽车产品品质的改善,还有对于科技、体验以及文化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不仅要重塑汽车产业,还要重构汽车文化。

在中国汽车产业未来重塑的过程中,解决基本的代步需求,已经远远不是80后、90后甚至00后对汽车的追求了。因此,我们必须加紧构建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要让国人一谈到车就有一种疯狂,有一种爱,有一种情感。当然,这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文化本身也是未来支撑汽车强国梦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都是全新的制造模式。对人的要求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是前所未有的,而管理最终也落实到人上;整个的流程、体系都要重新再造,这也要靠人来完成。展望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截然不同。原来我们更强调专才,未来则更需要通才。未来计算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软件的应用、计算的能力、通讯的能力、存储的能力、记忆的能力可能都会超过人,对这些变化,我们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都必须理解和掌握。因此,未来社会一个人既要拓宽知识面,更要具备对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我们需要更加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说,制造业升级的挑战不仅仅在于现代企业如何转型,还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