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低碳化
碳排放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计民生,也关系到未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中国已经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的增量要为零,也就是说届时中国经济要么不再发展,要么就必须依靠大量的节能技术把碳排放增量的损失弥补掉,最后实现盈亏平衡,从而持续发展。这对于整个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作为能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来说,低碳确实是一个空前严峻的挑战。
碳排放与化石燃料直接相关,所以又涉及到油耗的问题。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碳排放是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考察节能减排,而油耗更多地只是从使用阶段来考察,这其中有质的区别。企业必须实现百公里5升油耗,以满足国家法规,确保产品竞争力;而国家则要考虑如何进入低碳社会,各个环节应该如何为低碳目标服务。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电动车的碳排放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电能本身的碳排放,如果发电过程碳排放很高,即使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只是表面的“绿色”,并不能真正减碳。
碳排放对我们来说,短期内是一种压力,长期看则是增强整个制造业竞争力的契机。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价值链的角度来思考和实施低碳工程,中国制造业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时就会有更大的优势。减少碳排放表面上是国家的事情,是中国的国际承诺,实际上还是企业的事情,因为最终必须体现为消费者实实在在能够买到和使用低碳产品。
低碳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作为大国就要负起大国的责任,而我们每一个国民,也有义务成为低碳的公民,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实际上,低碳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能问题,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从整个产业生态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思考节能和减排。
汽车节能
虽然2020年5升油耗刚刚执行在即,但同时2025年也没有那么遥远。政府如果不尽早出台法规,到时候还是会像现在面对5升油耗一样,让很多企业手忙脚乱,导致很多有效的技术战略没有时间落地。而企业方面,也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必须认识到2025很快就会到来,政府的法规标准以及执法都一定会更严格,因此无论国家法规何时发布,企业都应该提前预判战略目标,在为四阶段努力的同时就要为五阶段做好储备。
在2020年5升/100公里油耗限值的基础上,“中国制造2025”已经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做到4升/100公里,这既是对技术的挑战,也是对消费者承受能力的挑战,更是对企业技术储备和开发能力的挑战。
5升、4升油耗限值,是国家从总体能源战略出发制定的目标。我们的能源容量就这么大,能分给汽车产业的就这么多,所以对于国家油耗法规本身不应该质疑,汽车产业必须全力以赴、满足法规。
但是国家不应规定具体的节能技术路线,只要把能耗目标制定好,产业政策制定好,同时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最后就是让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应该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身技术储备和开发能力、成本承载能力等来自主决定的。这才是我们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
节能的挑战是永恒的话题,并且这个挑战会越来越大,但同时这也给我们的技术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科技攻关的动力和机会。未来中国汽车油耗法规将越来越难,消费者也将越来越挑剔,但最终落脚点都将聚焦在建立节约型社会上。唯有如此,才能既实现广大国民都拥有汽车的中国梦,又让我们的汽车社会更加和谐。
汽车产品节能减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单单在于汽车本身,还需要智能交通的环境,以及崇尚低碳生活的文化,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节能环保,构建起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汽车环保
我们看汽车产业,不能只看到它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实际上我们是由很小的体量,十年快速跑步进入汽车社会的,短时间内急速膨胀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我们是必须要解决的。但发达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作为后发者,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有更好的技术和理念,一定可以解决这些汽车社会问题。
近年来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到高度关注,而机动车作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排放治理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需要系统地研究,全面地分析,综合地应对。一方面,我们必须持续提升环境质量。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循序渐进,因为过快升级的排放法规对于本土企业是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成本承载力本来就不能与合资品牌相比;而且如果标准无法达到,无论其多么严格也失去了意义。
环保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而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从老百姓到国家领导人都要在同样的空气环境下生活,它不仅涉及到年轻人,还有老年人,更有新生代。如果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没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很难有健康的身体,我们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动力就会变小。因此,治理环境绝对不是暂时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上表现出坚定的决心。我们在科学立法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执法。因为一味地追求推动立法,执法跟不上,很可能事倍功半。同时,环境治理是综合性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机动车虽然是主要污染源之一,但也只占PM2.5的1/3,剩下的2/3我们也要关注。如果仅仅是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了第6甚至第7阶段,而其他方面没有改变,我们的环境是不会有根本性改观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老百姓,都应该参与进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未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显著的环境改善。
新能源汽车
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全国一盘棋,必须打造出优势规模企业,而不是进行地方保护,否则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发展新能源车是国家的战略需求,而不是区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