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探索汽车强国路》之院长心声——国家战略篇
2017-05-20 关键词:探索汽车强国路 点击量:803

历史回顾

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一路走来,从来没有缺少过争议,也没有缺少过纠结。而在争议和纠结中,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同时,无论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决策者还是我们的企业家,都要高度重视科学,重视技术,重视知识,要在自主创新上下足工夫。


产业地位

汽车不能简简单单地被看成是一种产品,它是一个产业,更在背后带动着很多其他产业。这一点和手机、电视是不同的,手机、电视作为产品能带来一定的销售额,但是对于上游的原材料、下游的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不如汽车。

汽车强国和制造强国是息息相关的,纵览全球,汽车强国无一不是制造强国,反过来制造强国基本上也都是汽车强国。正因如此,德国工业4.0就把汽车作为示范工程项目,宝马、博世以及西门子共同参与,来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对于“中国制造2025”而言,汽车产业同样是载体、龙头和抓手,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

汽车产业做到今天已经奠定了绝对的支柱性产业地位了,尽管有些专家有一些曲解,但事实上汽车已经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核心产业之一。而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绝对要靠本土企业,没有一个制造强国的支柱性产业是靠外资企业的。

因此,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共同的高度关注。而本土整车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优秀的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支持,所以做强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也亟需国家的政策激励。


顶层设计

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至今,已经连续六年居于世界销量第一,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使我们已经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了。未来汽车产业应该怎么发展,只能依靠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来探索。可以确定的是,下一阶段我们的重点一定不是简单地追求规模,而是要更加注重汽车产业内涵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要做强汽车产业,更要让汽车产业拉动、带动其他产业健康发展,要把汽车产业上升到文化、甚至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思考。

我们原来更多的是跟随性的,以引进、吸收、消化为主的创新模式,支撑我们从无到有走到今天。但这对于今后我们要建设制造强国来说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国家仅仅依靠跟随就能成为顶级工业强国。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国际化以及人才的培养。尤其在创新模式上,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只做产品创新,更要做基础创新、原始创新。过去,我们是把别人的产品和技术生产出来,即使了解一些,也只是一知半解。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引领创新。

未来汽车产业整体上不会被颠覆,但是企业个体很有可能被颠覆。被颠覆的将是那些没有做好准备、不去思考战略的企业。正所谓“没有战略就会失去方向”,企业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

或许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国家依然没有汽车产业战略,但是我们在热烈地讨论甚至是争议战略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开始有战略,开始认真探索路在何方。而中国汽车工业就将在这个讨论过程中逐渐从大到强。


品牌战略

汽车与普通的消费品不一样,品牌的打造至关重要,而提升品牌的溢价力和号召力难以速成,必须踏踏实实地不断积累。实际上,自主品牌现在之所以如此艰难,处在众多强势的国外品牌的夹击下,就是因为我们当初放弃了自己的品牌,又给别人的品牌做了嫁妆。


自主品牌

尽管增速可能会放缓,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目前看是不可能被超越的。一个很自然的担忧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还是以自主品牌为主?毕竟,产业的强弱是由本土企业的实力来衡量的。

对此,我们首先应充分肯定过去30年合资合作取得的成果。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最初国产化生产都很困难,到学习掌握了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技术,形成了供应商体系,这是巨大的进步。

同时,我们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国企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包括激励机制,也包括容错机制。汽车产业链条长,投资大,产品开发周期长,更要允许出错。希望政府能够加快改革步伐,让国企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留给中国汽车产业做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法规和技术需求升级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更需要企业加大投入,踏踏实实锻炼出真本领。汽车产业做强需要各类企业的共同努力,国家如果不能保证国企的竞争力,仅靠民企是不够的。

经验告诉我们,做强自主品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自主品牌企业可以突破体制,突破一些常规的束缚来加快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强国之路

建设汽车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领导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企业家的踏实努力,更需要基层员工的认真付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我们抓住了这次机遇,中国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就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正肩负着制造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建设汽车强国,不是有几个优秀的企业家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国家有适宜的政策就可以做到的,一定是国家、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各司其职、有效互动才能做到。而做强汽车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有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支柱性产业,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在未来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以汽车产业为载体、龙头和抓手,带动整个中国制造业抢占未来全球的战略制高点。过去的30年,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做到今天这种规模,所有汽车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虽然本土企业还不够强大,但我们已经初具模样。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更大的期待。

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追求规模,我们要追求有内涵的产业,健康的产业,而且要站在文化、社会和整个产业生态的高度来看待汽车产业。这其中既有产品的问题,也有技术的问题,更有我们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汽车产业要发展,要有一大批优秀的有梦想的企业家参与。如果没有充满激情、坚持不懈做下去的民族企业家,我们这个产业是没有未来的。同时,针对产业管理,从国家的角度应更多地服务于汽车产业,而不是管住汽车产业。

一个人也许解决不了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大批企业家、政府领导和行业专家,包括汽车界的每一位同仁共同努力、积极互动,中国汽车产业一定可以实现健康发展、由大变强的梦想。规模庞大、涉及广泛的汽车产业正需要更多的人用智慧和汗水,用创新和坚持,来为之努力。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载体、龙头和抓手,做强汽车产业将为中国未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我们要肩负起汽车产业的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