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市场加速洗牌,企业压力增大。疫情反复、“缺芯贵电”给供需两端带来了巨大冲击,不过在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产业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实现了多个历史性突破:汽车消费稳中有升;新能源汽车实现高速增长,提前完成2025渗透率目标;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大国;中国品牌车企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产业变革波澜壮阔、持续向前:电动车集成化、动力电池布局多元化趋势凸显;智能汽车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动驾驶量产技术路线日趋清晰。
鉴往知今,盖斯特团队对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十大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和思考,具体如下:
一、汽车市场小幅增加,新能源表现超预期
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保持了正增长,预计全年销量将超过2680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乘用车实现9.4%的同比增幅,达到2350万辆;商用车市场表现低迷,同比下降35%,约33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不断加速,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约670万辆,同比增长90%,渗透率接近30%。燃油车销量约2010万辆,同比减少11.7%。自6月以来,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对销量提振有明显效果,但后期受疫情及消费信心不足的影响,市场拉动效应逐渐减弱。
盖斯特点评:
在车市遭遇疫情、消费疲软等多重影响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促进消费的政策,起到了提振消费的积极作用。全年汽车总销量增速虽不及预期,但不乏亮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而各大车企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智能汽车产业链与核心技术的相关布局,为后续消费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汽车出口创新高,新能源成亮点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预计达340万辆,同比增长59%,超越德国居世界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并实现量价齐升:出口量超115万辆,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量的34%;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1.8万美元增长至2.2万美元,在欧洲地区均价达到3万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地区也向发达地区拓展。欧洲与北美市场出口增速突出,尤其是欧洲市场,中国品牌在德、英、法、意、挪威等国家均有较好的表现。
盖斯特点评:
中国已初步建成相对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具备全球竞争力,叠加中国车企在新能源产品上的先发优势,为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体系支撑。中国车企应努力把握历史性机遇的窗口期,在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全方位积极布局,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中国汽车出海步入全新阶段。同时,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市场之路不会是一片坦途,车企必须有效解决本土化产品创新、海外竞品挑战、异地政策合规等问题。
三、中国品牌份额持续提升,合资品牌集体滑坡
2022年中国品牌份额创新高,第四季度已突破50%,全年约达47%。具体来看,中国车企市场份额的增长主要由新能源产品拉动;除纯电动车外,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多家车企推出PHEV产品,加速抢占燃油车市场;头部传统和新势力车企持续发力高端市场,挤压一线及豪华合资品牌的份额。各国合资品牌份额集体下滑,整体相比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至53%。其中,德系同比下滑约1个百分点,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日系同比下滑约2.6个百分点,主要受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冲击。
盖斯特点评:
中国品牌抓住汽车产业变革机遇,通过电动化、智能化产品的快速布局,实现份额与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而合资品牌面对产业变革布局相对较慢,部分合资企业已经意识到电动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与产品投放速度,但新品效应显现尚需时间。
四、消费升级趋势愈加明显,用户决策趋于理性
2022年中高端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低端车型份额下滑。其中,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达到25%,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1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首次小于三成。用户特征方面,增换购用户占比超50%,且购买高端新能源产品的增换购用户占比明显高于燃油车;90后年轻用户成为主流消费人群,独立消费意识增强,对于电动化智能化新技术及新服务模式更加认同;消费者购车时更关注产品本身而非品牌知名度,传统汽车品牌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盖斯特点评:
汽车消费升级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趋势,增换购消费者的占比将不断增长。而其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驾驶体验更好、智能化表现更优的高端新能源产品,从而成为拉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此外,新一代年轻用户群体拥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文化自信,不再盲目崇拜外资品牌,为中国品牌及新势力的崛起创造了良机。
五、“缺芯”问题贯穿全年,企业积极寻求破局之路
2022年汽车产业依旧饱受“缺芯”问题困扰,芯片供应链结构性失衡成为芯片短缺的主要原因:从供给侧看,疫情持续影响劳动力供给,已有产能无法充分利用,新增产能意愿不足,且新增产能的释放需要时间;从贸易侧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芯片全球化流通受阻,且后续不确定性增强;从需求侧看,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快速发展,使中高端芯片需求激增。因此,当前主要短缺的芯片类型是以MCU、通信芯片为主的中端芯片和以智驾智舱AI芯片为主的高端芯片。
为应对“缺芯”问题,行业玩家“各显神通”:整车企业通过自研、投资等手段加强对芯片产业链的掌控,同时与本土芯片公司深度合作,构建芯片设计及应用的本土生态;而本土芯片公司聚焦于产能提升与先进制程技术突破,积极推动芯片生产制造的本土布局。
“缺芯”成为制约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芯片供应紧缺与需求激增的矛盾难以调和,导致整车企业产能无法充分释放。为提升车用芯片供应能力、缓解芯片短缺危机,整车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简单买卖式的整供关系,致力于深度绑定关键供应商。特别是,车企和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三者之间要更加紧密地结合:相互合作、联合开发、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携手尽快改变结构性供应不足的局面。
六、电池价格上涨冲击新能源汽车发展
2022年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导致动力电池价格持续上涨,电动车单车成本增加0.5-3.5万元,巨大的成本扰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冲击。当前,性价比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不少车企因电池成本上涨,被迫对其新能源产品实施涨价。而PHEV/REV产品因受电池成本上涨影响较小,受到市场热捧,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了控制成本,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自研、自建、合资和入股等方式切入“电池”产业链,甚至投资关键矿产,直接把控原材料。
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是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逐步发展起来的关键。近期电池价格不降反升,居高不下,冲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势头。行业必须重新审视电池价格走向,探索产品和技术创新方向,重点关注降成本技术的应用,如钠离子电池等。
七、电动车集成化发展趋势凸显
在提高电动车空间利用率、提升制造效率、轻量化、降成本等诉求下,2022年车企推出多款呈现高度集成化特征的产品。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电池与整车的集成、热管理系统的集成、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其中,电池与整车的集成围绕整车展开,突破了以往仅在PACK内做优化的CMP、CTP方案;热管理的集成由空调、电池、电机各回路相对独立向集成、可控、精准的方向发展;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则是进一步将小三电、BCU、VCU与电机、减速器集成,形成七合一乃至八合一方案。
电动车集成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车企对集成化的探索还在持续,技术方案也在不断迭代优化中。其中,电池的集成方案多元并存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不过未来电芯与车身的直接集成大概率会成为主流方案;电驱动的集成则将在七合一、八合一的控制功能拓展后,继续向芯片、软件高度集成方向发展。展望未来,车企需要深度研究以掌握关键零部件的软硬件集成能力。
八、动力电池布局呈现多元特征
2022年动力电池产业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新能源汽车降碳及欧盟碳排放要求下,电池企业推进电池制造低碳化,如使用绿电、改进制造技术、布局电池回收、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二是电池企业展开全球化布局,这既是中国电池企业进入全球性车企供应链后在当地建厂的实际需要,也是电池企业为实现资源和产能最优配置的主动选择;三是车企继续推进动力电池布局,主要包括成立子公司自建产能、扶持或投资第二梯队电池企业、加大对电池产业链(如上游资源)的投资等。
当前动力电池主流材料体系已基本确定,如何实现低碳化发展和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竞争力成为电池企业亟需考虑的问题。同时,面对车企对动力电池自主布局的深化,电池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合理定位,并探索与车企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九、智能汽车宏观政策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渐趋完善
智能汽车已从道路测试发展到商业应用的关键时期,必须上升到国家高度实施统一管理,协同各部门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有序发展。宏观政策方面,《道路机动车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重点围绕智能汽车产品的量产准入做出规定,明确多部门协同管理的责任;《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则为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并鼓励各方加强协同合作。配套政策方面,在数据安全、产品升级、产品创新等不同维度均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促进智能汽车产品的加快落地应用。
随着智能化的持续发展,汽车产业正从过去单纯的制造业发展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组合。其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必须从国家层面实施系统管理。2022年,国家宏观政策已昭示了将智能汽车产业纳入统一管理的方向,并初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协同管理架构;同时,全面统筹此前已发布的配套政策体系。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出台指导智能汽车落地的相关细则与标准。
十、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趋势清晰,L2+与L4相互赋能、逐步融合
现阶段,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已迈过了堆硬件、拼算法的阶段,更注重数据的规模与多样性。当前辅助驾驶L2+不断进化,逐步覆盖泊车、高速场景,并谋求在城区场景落地,同时持续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高级别自动驾驶L4则可通过技术降维、量产上车,来帮助企业实现自我造血,并获取海量数据以实现技术迭代。而车企在城市复杂交通场景下推进L2+落地时,也需要L4的高效算法与数据闭环能力。两条路线相互赋能、逐步赋能。在此前景下,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与整车企业展开深度技术合作,以实现前者的技术优势与后者的量产优势相结合;行业投资者更加理性,尤其关注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的量产及盈利能力,布局智能驾驶的L4玩家更受市场青睐;而关键零部件如激光雷达、芯片等的量产降本,将进一步赋能L2+的体验提升与L4的商业化落地。
2022年随着资本热潮在高级别自动驾驶赛道上的进一步冷却,自动驾驶的整体发展也趋于理性。渐进式技术路线的玩家自下而上与跨越式技术路线的玩家自上而下地推进,渐趋统一,技术变现与商业化量产成为业界的关键词。相关企业围绕高级别自动驾驶产品的落地展开合作与竞争,同时叠加政策出台带来的积极影响,自动驾驶产业整体上呈现出“高举轻放、降维反哺”的态势,其中L2+以落地盈利为主,L4以技术储备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