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盖斯特咨询公司各领域专家对2024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详见《盖斯特:2024年汽车产业十大趋势预判》一文,受到业内同仁的广泛关注。如今回顾,这些预测与产业发展高度吻合,既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也为行业提供了参照和指引。那么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中国汽车产业将会迎来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如何影响产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方向?盖斯特再次展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预判了2025年汽车产业十大趋势,现正式发布。
趋势一:整体市场有望保持3%增长,但需政策端继续发力
2025年国内宏观经济将延续“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加上“以旧换新”、“新能源下乡”等相关政策的作用(近日国家部委已发布了范围更大的政策),将进一步提振内需,促进汽车消费。不过汽车市场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国际上政治和经济风险加剧,全球贸易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国内部分消费需求已经由于2024年实施的刺激政策而提前释放,同时消费信心总体依然偏弱。
盖斯特判断: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延续小幅增长的态势,全年整车销量有望达到325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海外出口销量仍是主要增量来源。其中,国内市场销量在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或可同比增长1%左右,其余增长则来自海外出口。在国内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全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50%,而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将接近60%;同时,从各国别车型的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占率将突破65%。
趋势二:贸易出口同比增速预计下滑至12%左右
目前中国汽车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在海外市场展现出产品及产业链优势。不过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一是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提高关税等贸易限制性政策,后续将持续产生影响;二是地缘冲突干扰全球经济和贸易,制约中国汽车出口增长。
盖斯特判断:2025年中国汽车贸易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总量有望达到约670万辆,继续蝉联汽车出口全球冠军。从车型上看,插混、增程车型将成为汽车出口增量的主要来源,这两类车型有可能贡献近50%的出口增量;从出口地区看,拉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有望成为汽车出口短期增长的主要支撑。不过受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汽车出口的同比增速预计将由2024年的约22%下滑至约12%。与此同时,诸多中国车企在海外投建或购入的工厂将陆续投产,但呈现区域性分化,如欧洲的落地速度相对较慢。
趋势三:10万-20万的主流市场竞争格局加速重塑
从政策面看,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将延续,而车企的“低价增配”等策略将进一步提升主流市场产品的性价比;从供给端看,自主品牌车企将扩大10万-20万元价位优质新能源产品的供给数量,并加快技术迭代,从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继续替代传统燃油车。
盖斯特判断:2025年主流汽车市场将迎来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不同动力车型市场及车企竞争格局将加速重塑。特别是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主流车型市场,将成为国内汽车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市场将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新旧动能转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超过燃油车;二是自主新能源产品加速取代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产品,导致后者继续面临强烈冲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更高价位的细分市场相比,在10万-20万元价位的汽车主流市场上,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更为苛刻,不仅重视价格,也关注智能化技术配置,这对企业的智能化技术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趋势四:“新汽车”多主体融合创新模式持续深化
当前多数整供企业的合作关系仍然停留在资源型合作层面,只有部分整供企业开始尝试联合开发产品,但通常也尚未真正建立起协同共创、共赢共生的合作关系。在“新汽车”生态化发展持续演进的趋势下,传统整供合作模式面临两个挑战:第一,“新汽车”的核心技术日趋多元、复杂、易变,并且各种技术之间相互交织、彼此关联,传统上下序的整供合作关系难以打造出具备持续综合竞争力的“新汽车”产品;第二,随着市场变化加快、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以及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强,传统逐级传递信息的整供合作模式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为此,整供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伴生伙伴式的协同共创合作关系。
盖斯特判断:未来整车企业只有在融合创新的理念下构建多主体融合创新的生态,才能形成打造“新汽车”的可持续的体系化能力。随着汽车产业重构日益发展,预计2025年多主体融合创新模式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具体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融合的边界将持续扩大,实现以大智能产业为核心的多产业、多领域、多环节打通;二是融合的内涵将持续深化,整供企业将由过去单纯的“资源型”合作关系转向“能力型”的生态伙伴关系,形成基于各自专业化能力的有效分工协同,共同挖掘并满足用户需求;三是整车企业的核心能力将发生转变,作为品牌拥有者的整车企业掌握着数据这一核心的生产要素,在此基础上必须着力掌握架构能力、资源统筹及整合能力,以主导生态建设。
趋势五:增程、插混技术升级将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容
从技术层面来看,增程和插混产品关键技术将呈现出升级趋势:一是发动机热效率持续提升,更多热效率达45%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将在2025年具备产业化应用条件,而头部车企的发动机热效率将突破46%;二是电池低温性能得到改善,目前部分车企已经推出了能够适应-40℃至-20℃低温环境的增程和插混技术,将在2025年落地应用;三是增程产品的NVH性能持续优化,2024年车企在增程产品研发上普遍加强了降噪及提升驾驶平顺性,这些工作仍将是2025年的重点发力方向。
从产品层面来看,增程电动产品方案越来越倾向于配备大容量电池、小容量油箱以及支持高倍率快充。基于这类方案,2025年将有多款纯电续航里程达400公里、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且支持4C/5C快充的增程产品投放市场;同时插电混动产品将有两种主要方案,一是“小电池+大油箱”组合,二是“大电池+大油箱”组合。由此,2025年插混产品的综合续航里程有望超过2000公里。
盖斯特判断:2025年,车企将持续推进增程和插混车型的关键技术升级与产品方案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增程和插混车型无续航里程焦虑且价格竞争力较强的优势日益显现,加之驾驶体验的持续改善,增程和插混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成为车企在国内外市场销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增程和插混产品将继续担当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2025年其销量将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增程、插混和混动产品将成为中国自主车企出口的主力军,助力海外市场拓展。与此同时,外资车企也在加快规划及研发增程产品。
趋势六:超充站加快布局,推动光储充一体化发展
受三个关键因素推动,2025年超充站布局将进一步提速。首先,800V高压车型销量将持续增长,对超充站的需求显著提升。2024年800V高压车型销量约80万辆,比前一年增加近5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8%。2025年有望持续这一增长势头,进一步增加对超充站的需求;其次,地方政府将加快超充站的建设步伐。2025年是多个城市“超充之城”规划的收官之年,但目前大多数城市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如北京、重庆分别规划在2025年建成1000座、2000+座超充站,而当前完成量分别为144座、500座,所以各地大概率会加快推进超充站建设;最后,各类企业都将积极参与超充站的建设,包括ICT科技公司、部分新势力车企以及补电设施的第三方运营商等。
盖斯特判断:超充站建设与800V高压车型的推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共同缓解用户长途出行的里程焦虑,并显著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综合来看,2025年超充站将加快布局,基本实现覆盖主要高速公路服务区,在城区充电场景中也将持续增加。同时,为了减轻超充站对电网的冲击,光储充一体站的发展进程预计将会加快。目前,全国多地已实施了多个光储充一体站示范项目,在主要应用场景中均有落地,同时其核心组件的价格也在持续降低,预计2025年光储充一体化的进程将会提质、加速。
需要指出,超充站与其他功率等级的充电设施不是相斥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共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此外,光储充一体化并不适合所有超充站,只有满足特定空间、光照等条件的场地才适合发展。
趋势七:双碳目标推动企业加速低碳转型
在政府层面,2025年中国和欧盟在低碳政策领域都将持续深化和完善各自政策框架。中国政府正加快推动低碳相关政策的出台,2025年碳排放核算、电池数字护照等各项标准预计将逐步得到细化。欧盟的碳排放管理政策进入到实施阶段,CO₂排放法规及电池碳足迹声明将在2025年正式执行,从而给企业戴上绿色“紧箍咒”。尽管当前欧盟内部对“禁燃令”存在分歧,不过其低碳发展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改变。
在企业层面,为应对全球碳减排目标,头部企业积极参与碳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及示范应用,以期在碳减排方面建立先发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具体举措包括: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支撑碳足迹数据的追踪、采集及计算,建立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智能管控;发展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技术,例如研发低碳工艺、布局零碳工厂、发展电池梯次利用等。
盖斯特判断:2025年中国将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倒逼企业加速低碳转型。与此同时,在碳减排措施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以及数据采集、技术改造等的成本问题将成为新的挑战。
趋势八:AI大模型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2025年AI大模型在汽车产业的应用范围将加速扩大,赋能更多业务场景实现更大价值。其应用的核心特征是,既能有效促进产品智能化升级,更能激发产品与技术研发的创新潜能。以智能驾驶为例,一方面,在大模型的驱动下,智能驾驶端到端方案将加速落地,可以持续优化驾驶能力;同时基于用户习惯、偏好等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更懂用户”的个性化驾驶策略。另一方面,大模型能够实现研发过程的提质、增效、降本,例如基于大模型的数据处理,在呈现效果与研发效率上可以大幅提升;同时还可生成海量场景数据,并与真实数据结合,推动算法迭代,强化长尾问题应对。
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汽车产业全新的发展范式,同时需要企业形成全新的支撑能力。在技术能力层面,“算法/模型+数据+算力”将成为新的技术底座。其中,专业算法依托大模型可以实现质的突破,高质、海量的数据是模型迭代的源泉,而处理这些数据将对高性能芯片及云算力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源布局层面,车企在模型研发、数据库和算力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垂域模型开发、数据开放共享以及计算集群建设等将成为重点方向,由此行业级平台有望逐步形成。
盖斯特判断:AI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既赋能产品力,这是目的;更赋能打造产品的创造力,这是根本。在大模型的持续赋能下,汽车将逐步演化成为智能体(AIAgent),同时将会带动企业全体系的数字化变革。为此,汽车企业必须积极拥抱这一趋势,建立大模型思维,并通过投入AI技术资源、与外部主体有效合作、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等举措,实现深度的数字化转型,以抓住产业深刻变革的发展机遇。
趋势九:整车级操作系统将量产应用
车用操作系统已经从最初的嵌入式OS发展到当前主流的多模块OS方案,但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控等各功能域系统仍较为封闭,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流转并不畅通。目前在整车架构集中化的趋势下,车用OS正迈向整车级融合的新阶段,具体特征为横纵向打通、多模块并线运行。随着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部分相近需求和功能将逐渐融合,形成异构融合OS;在此过程中,算力也将逐渐集中。展望未来,车载OS的最终形态将是面向整车中央计算单元、具备分布式特征、多核异构深度融合的广义OS。
当前,部分车企的整车级融合操作系统已开始落地应用,如某车企通过自研虚拟机,基于多个成熟内核深度定制,形成了“1+4+N”整车操作系统框架,具备高带宽、低时延等优势。预计2025年主流车企将持续加强整车级OS解决方案的研发,并开启量产应用,以提升跨域资源使用效率与多功能融合体验。
盖斯特判断:高集成化需求与智能化发展,将加速整车级融合操作系统方案的落地进程,整车级OS将发挥基础软件底座的作用,实现更优的跨模块融合效益。这种整车级OS不仅将会有效提升全车功能控制及决策性能,而且还将促进企业在产品开发中采取更为统一和灵活的策略,加速产品创新迭代。
趋势十:多场景NOA智驾方案加速向低价位车型普及
目前在20万元以上价位的车型中,NOA智能驾驶方案应用日益广泛,车企正快速将相关技术方案扩展至更多车型,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这些逐步搭载至经济车型的智驾方案,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上普遍采用纯视觉感知路线,舍弃激光雷达;二是功能上聚焦于高速NOA和记忆行车等成熟技术,以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在此趋势下,预计到2025年,多场景NOA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将达到快速上升的关键拐点。
智能驾驶方案实现大幅降本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AI端到端技术的深入应用在三个层面上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一是降低了硬件成本,AI端到端算法的性能显著提升,减少了系统对传感器、芯片和域控制器等硬件的依赖;二是降低了人力成本,AI端到端模型的开发主要依赖少数高端AI人才,使企业可以缩减智驾研发团队的规模;三是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通过建立AI数据生成和自主训练等平台,车企测试训练模型的成本得以大幅下降。未来,AI端到端技术在软硬件配置、组织架构和开发流程等多方面带来的变革,还将进一步推动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成本的全面降低。
盖斯特判断:目前端到端方案尚未完全成熟,但是随着企业的积极投入和快速部署,预计技术的迭代优化将不断加速,并由此推动智能驾驶方案的成本持续降低,进而形成“智驾方案持续迭代”与“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加快实现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产业化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