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在15日主论坛的“巅峰对话: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环节,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作为主理人,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就汽车产业演进、电动化发展、智能化转型以及企业家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对话内容整理如下:
【核心观点】
第一支柱:汽车产业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崛起密码:我们找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密码,那就是“创新筑魂”。这也是今后我们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一点。
时代之变:中国汽车产业提出的包括电动化在内的汽车“新四化”是时代之变,最终全球汽车产业都将经历这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战略定力: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前瞻投入和创新发展,以保持在新赛道上的领先优势。
汽车生态:汽车将成为下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母生态”,必将孕育出更多的全新变化。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诞生和发展,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迎来了近乎无限的发展可能。
率先闭环:这一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一定会率先在中国实现商业闭环。我们不仅仅是实现品牌的领先,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领先。
终极较量:智能化不是本轮产业重构的终极较量。如果把电动化视为第一阶段,那么智能化则是第二阶段,至于第三阶段或者说真正的下半场应该是生态化。
创新底色:一味内卷竞争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是依靠创新来参与竞争、创造未来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一定是以创新为底色的,或者说,通过创新实现价值创造才是企业家的使命。
【对话正文】
一、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非常辉煌的一年
赵福全:中国汽车产业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全体汽车人的努力下,正在向世界汽车之巅迈进。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3100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有望达到1300万辆;2023年中国超越了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年中国整车出口将再创新高,预计可达600万辆。目前汽车产业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今天我们在座的三位可谓是老中青三代汽车人的代表,我们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应尽之力,我们更为中国汽车产业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这场巅峰对话的主题是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拥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个话题,我们先来谈谈2024年。应该说,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砥砺前行。那么请问两位嘉宾,你们怎样总结202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呢?
付于武:2024年于我而言,可谓感触良多。
第一个感触是改革开放。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合资合作自1984年开始,至今正好是4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在1984年只有50万辆,而2024年将超过3100万辆。毫无疑问,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第二个感触是自主品牌的成长。2024年10月自主品牌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首次突破了70%,这个成绩令人振奋。说起来,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发展可谓一路坎坷。长期以来,自主品牌都带着廉价的标签;而且市场占有率曾经一度降到不足30%,当时大家都非常担忧。而现在自主品牌今非昔比了,2024年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第三个感触是中国汽车走向全球。2024年中国整车出口将创下600万辆的新高,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了,这是以前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记得2010年前后,我们还在讨论:中国汽车出口何时能够达到100万辆、200万辆。没想到十几年后,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竟然如此惊艳,后续还会有更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走向海外。
余凯: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非常辉煌的一年。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年。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突飞猛进。从2023年超过50%,到2024年突破70%,如此成绩确实让国人扬眉吐气。另一方面,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而在市场份额提升的背后,是中国车企在底层的关键技术,包括电池、电控、智驾、座舱、芯片、软件等各个领域,都在大步前进。
其次,对于地平线公司来说,今年也是成绩非凡的一年。10月24日我们在香港完成上市,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发行,成为三年来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中规模最大的科技IPO。本来我们担心这两年资本市场低迷,国际资本可能对中国公司不感兴趣,但是地平线这一次上市的表现提振了大家对香港股市的信心。我想后续会有更多的中国公司寻求到香港上市。
最后,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我们必须想清楚,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深刻变化和汽车核心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我觉得,这对中国汽车人来说,既是宝贵的机遇,也是厚重的责任,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探索。
二、取得今日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
赵福全: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汽车人曾经背负了太多的包袱,也曾经不被认可。一开始我们与外资品牌差距巨大,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收获了市场红利和创新红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中国自主品牌已经拿下了国内市场70%的份额,而且也有了自己的百万豪车,中国人打造的新豪华车正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供不应求。我觉得,这既是全体汽车人通过奋斗取得的成绩,也是相关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初战告捷,可喜可贺,但我们还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高度复杂的集大成者。汽车企业的竞争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需要持续奔跑、不断前进。特别是当前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方兴未艾,无论是新老车企,还是中外车企,在产业赛道转换的大背景下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我看来,应对挑战的关键还是要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体系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等等。请问两位嘉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汽车产业过去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这八个字进一步做到位呢?
付于武:记得1984年我还在一汽集团体系内工作时,曾经带队到国外采购设备,同时也到美国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公司进行了考察。当时参观美国车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线时,我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真是眼花缭乱。特别是看到成品车直接从流水线下来,感觉如同梦幻。之后我也曾参观过日本和德国车企的生产线,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柔性生产方式,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在80年代我们国家的造车方式还很原始,差距非常大。而今天,中国的汽车工厂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汽车产业四十年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创新,其根本驱动力就是创新力。大家常说产品力、品牌力,而我觉得最核心的应该是创新力。很多国际友人在与我交流时都曾问过,为什么中国汽车做得这么好?我回答他们:中国汽车产业即使是在逆境之中,也依然充满了创新的活力。
这并不是泛泛的套话,而是我的心里话。我认为,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的同仁们都非常了不起,一直在创新。正是由于中国汽车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以及所有汽车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汽车产业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密码,那就是“创新筑魂”。这也是今后我们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一点。
余凯:说起来,我本人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我出国留学是在2000年,此后在海外12年,切身体会到全球化的教育、工作、生活和文化氛围;然后2012年回国,投身于人工智能产业;后来又自己出来创业。可以说,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在我看来,站在今天这个历史关口,进一步做好改革开放的核心就是要有全球化思维和共赢思维,积极拥抱全世界的技术创新生态。比如地平线不仅与中国众多的整车企业合作,而且也与上下游的各类硬件、软件等供应链伙伴合作,一起服务于整车企业。也就是说,地平线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过去中国打造开放生态的企业数量很少,而现在变得多起来了。此外,地平线还在很多大学开设了课程,目的是从大学开始就培养未来从事智能计算、智能驾驶、生态构建等工作的年轻创新者。与此同时,地平线也非常注重国际合作,包括与整车巨头大众汽车开展战略合作、与供应商巨头大陆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等等。而且我们的合作范围并不局限于中国市场,而是放眼全球市场。我们既要在中国市场加强创新,也要面向全球市场来进行创新。
我认为,新时期汽车产业的创新一定要有全球共赢的心态和共建生态的思维。今后如果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这样的思维和胸襟,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持续前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赵福全:感谢两位嘉宾的分享。事实上,改革开放并不只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仅国家需要从体制、市场等角度进行改革开放,企业也要对阻碍自身发展的思想、制度、组织、架构等进行改革,同时还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各种合作。我觉得,当前产业开放尤其重要。因为汽车产业的边界日趋拓展、技术空前多元,任何企业只靠单打独斗,都很难有大发展。为此,中国汽车企业必须积极拥抱更多的伙伴和更好的创新。
刚刚付老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绩,核心就在于创新,这是我们的崛起密码。而余凯博士谈到了打造开放生态、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创新的重要性。今后面对全球汽车产业重构不断深化的新局面,我们更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一方面,中国市场再大,也只是全球市场的1/3,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当然“出海”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为此我提出了中国企业要“借船出海”,在本质上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同时,中国企业也到了唯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生存的新阶段,为此需要通过持续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实现转型升级。应该说,当前几乎每位企业家都在谈创新、谈转型,但有的人是真在做,也有的人还只是停留在发言稿中。毕竟创新和转型都非常艰难,甚至意味着要革自己的命,企业家只有从骨子里相信,才会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新和转型之中。正所谓,只有相信,才能看到!
三、在电动化方向上要保持战略定力
赵福全: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的庆祝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国内外都被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所震撼。两位嘉宾如何看待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有没有应该引以为戒的教训?
付于武:这个问题非常好。记得第一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召开的时候,我与时任大众集团CEO的迪斯共进早餐。当时他就问我,中国汽车产业为什么要向电动化转型呢?我反问他,你不是也在大众内部提出,为了迎接世纪挑战,大众集团要开启全面电动化转型吗?事实上,尽管目前汽车电动化在中国发展得最快,但这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也是全球车企都高度关注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提出的包括电动化在内的汽车“新四化”是时代之变,最终全球汽车产业都将经历这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车企就是要抓住这样的机遇,率先完成转型,进而走向全球。
实际上,中国这一次赶上了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叠加的最佳时期。具体来说,中国大力推进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有三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第一,国家战略。中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各种原因促使中国汽车产业更迫切地走上了电动化之路。第二,中国政产学研用等各方形成了合力,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在电动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成就了今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不是单一领域的技术创新,而是多个领域的跨界协同创新。举个例子,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受工信部委托,组织数千名行业专家共同编制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现在已经在编撰3.0版了。这个路线图既是技术路径,也是产业规划,充分凝聚了行业共识。也就是说,中国汽车产业不但有总体规划,还有具体的技术路线,这在其他行业甚至全球都是不多见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不足。在我看来,今后需要加强的有如下三点:第一,保持战略定力。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需要持续的大量投入,这对每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然而既然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绝不能因为部分欧美国家及车企放缓了发展电动汽车的步伐,就失去战略定力。第二,坚持多元化路线。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是由多条技术路线构成的,并不是只有单一的纯电路线。当前纯电、增程、插电以及燃料电池等技术都在发展,且各有不同的适宜场景。今后我们仍需坚持多元化路线,并要为此做好全面准备。第三,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是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赵福全:谢谢付老的分享。基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考量,中国以前瞻的视角,战略性地选择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汽车产业,还有交通、能源、信息、化工、材料等诸多相关产业共同努力,再加上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跟进,以及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才取得了今天的累累硕果。与此同时,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屡创新高,但是全球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为此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前瞻投入和创新发展,以保持在新赛道上的领先优势。切不可由于某些国家、某些企业对电动车“踩刹车”,就怀疑我们自己的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付老特别强调,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工作,因为只有吸纳不同领域的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汽车产业中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壮大。
四、智能汽车产业给AI技术带来空前的发展可能
赵福全: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如此之大,也得益于智能网联技术的贡献。特别是今天汽车产业正进入跨界融合创新、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说,当前汽车产业早已不是上游供应商、中间整车企业、下游经销商组成的传统产业链条了,而是由新老整车企业、各种新硬件和软件的供应商、信息通信科技公司、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及各类运营商等,相互交织、共同形成的新型产业生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问问余凯博士,你怎么看智能技术对电动汽车的赋能作用?另外,在后续汽车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参与方应该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做好融合创新呢?
余凯:前面赵院长提到,汽车已经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了。同时汽车又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大产业,不仅涉及到硬件、机械、材料等传统领域,当前还涉及到软件、芯片、传感器以及信息通信等诸多全新领域。而且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汽车产品作为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与外界各类物联网设备的连接越来越广泛。正因如此,汽车将成为下一代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母生态”,必将孕育出更多的全新变化。
实际上,之前的两代计算平台都改变了整个世界。第一代计算平台就是PC(个人电脑),在PC时代,微软、英特尔和苹果这三家公司成为了主导者,并且至今仍然是全球高科技公司中的佼佼者。第二代计算平台就是智能手机,除了苹果公司在这次变革中继续笑傲江湖之外,ARM、高通、安卓等公司也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么第三代计算平台将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智能汽车及其引发的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平台。未来这些智能机器人将具有卓越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能力,可以在非常复杂的场景中做出决策和控制,不仅能够代替驾驶员操控汽车,还能代替工人在工厂生产,代替农民在田间劳作,代替护理人员在养老院照顾老人,以及代替我们做各种家务,而且它们完成这些工作的效率会比人类更高。
也就是说,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诞生和发展,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迎来了近乎无限的发展可能。例如,激光雷达在十年前还是非常小众的产品,单价高达70万元左右。如今由于在智能电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激光雷达的成本正因规模效应而不断下探,现在其单价只有1000元左右了。同样的,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将使很多技术发生质变,而这些技术的突破反过来又会促进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AI端到端算法,正在替代此前基于规则的算法,使智能驾驶的适用场景快速从高速公路延伸至城市道路。
我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将有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众多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我们称其为物理世界的AI技术。包括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以及各种软件等都会由于汽车产业庞大的应用规模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本轮科技革命一定会在中国最先实现商业闭环,进而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不仅要实现产品领先,还要实现品牌领先,更要实现技术领先。同时不仅要关注国内发展,如产业对GDP的贡献等,还要关注全球发展,尤其要抓住本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高质量的双向开放。这样中国不仅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也可以为全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而中国能够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生态,恰恰代表着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赵福全:谢谢余凯博士的分享。应该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而物联网即万物互联,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连接。连接只是手段,数据得以有效传递并在算法和算力的作用下形成智能,这才是目的。由此,各种人造物都将得到AI的赋能,从而第一次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即所谓的智能体。在此前景下,这些知识量以及物理能力都将远超人类的人造物,必然会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这其中,汽车就是最为关键的人造物之一。作为由上万个硬件和大量软件构成的移动智能体,智能汽车将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共同形成未来人类社会的群体协同智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因此其发展潜力之大超乎想象。
当前业内有一种说法,汽车产业的竞争,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不过在我看来,智能化还不是本轮产业重构的终极较量。如果把电动化视为第一阶段,那么智能化则是第二阶段,至于第三阶段或者说真正的下半场应该是生态化。生态化意味着各类不同的参与方都要在汽车产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实现相应的价值。这些参与方有的可以贡献数据,有的可以提供技术,还有的可以搭建平台。只有所有参与方都共享其优势能力并分工协作,才能形成强大的新生产力;而要有效实现各参与方的分工协作,就要解决体系重塑和生态建设等生产关系的问题。在这个方向上,正如刚刚余凯博士所讲的,中国必须全力争取、同时也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商业闭环。
五、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本质的内涵
赵福全:今天是企业家论坛,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记得余凯博士曾经说过,创业者经常是“早晨在天堂、晚上在地狱”。那么,你是如何游走于天堂和地狱之间,一步一步带领地平线成为港股近年来最大的科技类IPO呢?同时,今后企业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还需要不断攻坚克难,你又准备以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来应对呢?
余凯:很多人都问过我,在创业期间什么时候是至暗时刻?其实,我觉得创业的每一天都是至暗时刻,因为企业家天生就是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的。我们必须带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来推动科技革命持续向前发展,促进人们的生活不断变得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一味内卷竞争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是依靠创新来参与竞争、创造未来的。展望未来,我坚信,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一定是以创新为底色的,或者说,通过创新实现价值创造才是企业家的使命。
赵福全:最后我想问问付老。您此前也曾是企业家,后来从事汽车行业组织的管理工作,多年来又接触到很多企业家,可谓阅人无数。尤其是您创办了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并发起了以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的饶斌先生命名的“饶斌奖”,专门授予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所以,您对企业家精神一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否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下?
付于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推出的“饶斌奖”,迄今已有九位优秀企业家获得了这一殊荣。我本人也近距离地接触过很多位优秀企业家,发现他们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创新创业的精神。没有创新,那就谈不上创业,也就不会成就优秀的企业家。第二,坚韧不拔的意志。做企业很不容易,企业家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和竞争,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也无法成就优秀的企业家。第三,强大的组织力。企业家必须带领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奋斗、攻坚克难,如果没有卓越的组织力,也不可能成就优秀的企业家。
在我看来,中国汽车产业今天的辉煌成就,正是以饶斌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众多优秀的中国汽车企业家,凭借创新创业、坚韧不拔以及组织力持续奋斗而取得的。我希望,今后这样的企业家越来越多。
赵福全:谢谢付老和余凯博士,两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做企业是艰难的,不是爬上一座山峰之后就可以躺平了,而是要持续地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经受一波又一波挑战。在我看来,企业家要有责任、有担当、有梦想、有使命,当然也要创造财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企业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新。创新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而最核心的一定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是所有创新活动最重要的KPI。
刚才付老谈到,今天中国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众多优秀企业家带领企业努力奋斗、持续创新的结果。汽车产业的竞争是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所有企业都应该有建成百年老店、实现基业长青的雄心和恒心。为此,企业家必须勇于自我否定,敢于大胆转型,拥有全球思维,坚持创新发展,这样才能迎来企业乃至行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谨以此与汽车同仁们共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