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三大革命驱动产业重构 自主汽车迎来历史机遇
2017-01-11 关键词:产业重构 点击量:1373

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产业重构:世界汽车巨头的焦虑与中国自主品牌的机会”。主要从汽车产业重构的内涵,能源革命与智能网联革命的影响,产业重构期的挑战与机遇等几个方面,解读世界汽车巨头为什么感到焦虑,以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机会何在。


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变革的特殊时期

当前,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变革的特殊时期,这既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汽车企业而言,一方面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使汽车的内涵得以扩展,麦肯锡预测影响未来的12大技术中,有9项与汽车直接相关,2项间接相关,只有1项基因技术目前看来没有相关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都已进入汽车领域,汽车产业必将随之发生重大变革;另一面从内部看,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日益凸显,如能耗、污染、拥堵和行车安全等,这也倒逼汽车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继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应该说,本轮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全方位的。第一,产品形态重新定义:即新能源+智能网联。第二,制造体系升级:大规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体系,将是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的集合体。第三,全面创新:产业趋向生态化,这是技术+产品+体验+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多维革新与重构。第四,产业生态重塑:包括汽车+互联网、价值链转移、产业升级,等等。


三大革命驱动汽车产业重构,汽车文明重新定义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能源革命、互联革命和智能革命,这三大革命将引发汽车文明的重新定义。

1、能源革命,这意味着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成为新的核心技术,并需要构建加油站以外的新的基础设施(充电站、甚至加氢站);更一进步,电动汽车产品将集移动、储能和供能于一身,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能源革命影响,将催生与传统动力汽车产业链并行的全新产业链。

2、互联革命与智能革命,互联与智能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为促进。由此,云、管、端和智能等技术将成为新的核心技术;全新的智能制造体系成为可能,企业之间直接互动的B2B模式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直接互动的c2B模式都将大行其道,这其实正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同时,众包众筹、硬软分离的全新开发模式将逐步形成;汽车使用模式也面临重大变化,汽车共享和自动驾驶将全面改变汽车社会生态;此外,金融、保险等汽车维护模式也将更新;包括道路和交通环境在内的基础设施面临新的建设与全面升级。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将产生新的汽车产品和出行生态圈,汽车产业将因此渐趋无边界。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革命与智能革命除了彼此互为依托之外,还对能源革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两者共同为新能源插上了双翼。例如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也可以节省石油消耗。但是有了互联和智能之后,新能源汽车可以控制得更为精准、运行得更为经济,从而更好低实现低碳和节能。


能源革命主要是技术问题,智能网联革命则是生态问题

由于能源革命,昔日作为企业优势的传统发动机,未来将逐渐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沉淀成本,尽管这将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但传统车企无法像新入车企那样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却是事实。这就导致了传统车企的“纠结”,到底投不投电池?投多少?怎么投?如果不投,就会失控;只投到系统层面,可能还是不受控;而如果投单体,就变成电池厂了,又恐怕力不从心。决策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的潜力有多大、发展的时间表又是怎样。所以这更多的还是一个新技术的问题。

而智能网联革命则涉及到方方面面,车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必不可少,新型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相互交织,传感器、摄像头、控制逻辑、优化算法也至关重要。特别是“跨界成为常态、融合成为必然”,除了传统OEM和零部件供应商之外,IT公司、科技公司、新商业模式公司、运营公司以及基础建设等都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一部分。和此前垂直线型的产业价值链不同,这是交叉网状的出行生态圈。现在不仅UBER、滴滴成为了汽车公司,Google、BAT也要以不同形式进军汽车领域,还有一大批新入造车企业,产业正在变得没有边界。


产业无边界,但企业经营不能无边界

原来汽车产业的核心毫无疑问就是OEM,但是未来产业的核心究竟在哪里,会更接近哪类公司,以及半径到底有多大,都还是未知数。显然,如果企业经营的半径太小,很可能无法覆盖未来的核心业务领域;而如果半径太大,又会造成企业精力分散、难以聚焦。毕竟汽车产业可以无边界,但是企业的经营却必须有边界。纠结就在于企业很难决策,到底主营业务应该是什么?外部资源要控制多少?如何控制?又如何合作?

尽管新形势下企业适当放宽经营范围势在必行,但仍然需要有所聚焦。如果说,过去的传统汽车价值链是二维正态分布的平面,企业将精力聚焦于核心业务即可;那么未来的全新出行生态圈却是三维正态分布的立方体,企业的聚集区间将更为广泛,而且仅从某一个断面上来看也需要更大的覆盖面积。

那么,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依旧?一般来说,传统车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整车制造、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器)、品牌等方面,而这些优势确实都在下降:电动车对轻量化有不同诉求,并将带来新材料和新工艺,从而使整车制造技术发生改变;电池、电机将直接取代传统动力总成;而汽车共享的推广则将使品牌的差异渐趋弱化,并且未来汽车品牌的内涵还将具有移动出行服务等全新内涵。因此,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三电+信息(互联、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只掌握造好车的能力已经远远不够了。最终有效的整合是成功的关键,未来的赢家一定是最有效的组合集成者,汽车产业的“BAT”——产业平台公司将应运而生。


关键在于此消彼长,交替何时到来

产业平台公司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逐步整合不断完善才能最终形成。在具体路径上,我认为首先将是一些企业汇聚自身资源,打造内部“小”平台;等到条件成熟,若干企业将展开紧密合作,形成联合的“中”平台;最后人类进入智能时代,联合平台进一步汇聚合并而成产业大平台,所有共性的资源、数据和管理等都在这个“大”平台上应用。在产业大平台上,企业各有分工,包括平台的管理者、维护者、使用者,从而充分实现机器与机器(M2M)之间、人与机器之间(P2M)的实时高效互动,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成为现实,这也是万物互联时代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所在。

展望未来,产业重构的大方向是明晰的,但是具体路径和时间节点却尚在变化和未定之中。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对时间的判断,这也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做出投资决策的难点所在——过早投入很可能会成为行业的“先烈”,投入太晚又可能赶不上“末班车”,导致全盘落后,所有的决定实际上都取决于此消彼长的交替时刻究竟何时到来。相比之下,新能源是动力电池的时间函数,智能网联则是多个维度变量的时间函数,两者交织在一起,又增加了新的变数,考验企业家的远见卓识。这也是让世界汽车巨头们真正感到焦虑的原因所在。


三大革命带来六大革命性变化

汽车产业的三大革命将带来六大革命性变化:第一,未来汽车不是简单的移动工具,而是一种交通服务。第二,未来汽车将是可移动的智能终端,而非现在的信息孤岛。第三,未来汽车将是可移动的能源,而非简单的耗能机械。第四,汽车制造将向汽车智造升级,分布式资源共同产业平台互联联接而成一个整体。第五,人驾驶汽车将向车辆自动驾驶转变,从而彻底改变汽车的使用模式和人群。第六,汽车拥有使用将变为共享使用,从而催生“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汽车文化。

由于这六大革命性变化,汽车产业将进入全面重构期,其带来的机遇是空前的,包括新能源:电池、电机、电控,新材料,新工艺等;智能网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传统技术电控升级等;自动驾驶:传感(摄像头、雷达),控制,执行等;基础设施:充电网络,道路环境数字化建设等;汽车制造:物联网,3D打印,机器人,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可以说,在产业重构期,机会无处不在,一切都需要再认识,再出发!


汽车产业重构的脚步不会停止

目前有部分互联网企业的造车计划遇到困难或者有所调整,这是它们对汽车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也和资本市场趋冷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汽车产业重构的步伐不会因此止步,其原因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解决能源、环境、安全、拥堵等重大汽车社会问题的根本需求没有改变;能源革命和智能网联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没有改变;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没有改变。

正因如此,汽车产业、企业、产品、技术以及汽车社会、乃至整个汽车文明都在被重新定义。这种大势不可避免,这个方向毋需犹疑!


新时期中国自主品牌的历史机遇

新时期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将迎来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对此,我概括为“三纵三横”。

“三纵”一是能源革命:部分传统核心技术重要度下降,这对相对落后的自主品牌而言等于缩小了与世界巨头之间的差距;同时在新兴的三电等核心技术上,国内外大体上是同步的,或者至少差距较小;此外中国的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同应用场景的把握也更有利于本土企业。

二是智能网联革命:智能网联汽车与汽车智能制造双向升级,同时也涉及到全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像汽车共享这样的全新使用模式。这些变化对后发者更为有利。

三是全新生态: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共同构成智能时代;新人类+新产业+新模式+新文化,一起催生新社会和新文明。这给自主品牌带来更多的赶超良机。

“三横”一是本土作战:从市场来看,全球第一的中国市场未来必将引领全球趋势,而自主品牌更贴近本土消费者和文化;从资源来看,未来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完全掌控所需要的多方资源,跨界融合、资源重组将成为必然,而自主品牌与不同领域的大量本土资源开展合作更具优势。

二是国家力量:“三纵”使原本与汽车无关的信息安全,成为汽车产业的重大机遇,像5G升级、北斗导航等,国家一定会强力掌控,外方很难染指;而产业平台公司,是连接消费者与生产资源、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能源互联网、大数据资讯等的枢纽与核心,中国同样不应也不会放给外方。

三是品牌重塑:一方面,品牌价值很可能出现变数,由于汽车共享等因素,基于产品本身的品牌差异与区分将会减少,使用共享汽车的人不会像今天这样追捧所谓豪华品牌;另一方面,品牌内涵也在发生变化,硬件成分在下降,软件影响在上升,后发者可以借机重塑品牌形象;此外,互联网时代也给新品牌迅速崛起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我认为,产业重构后的最终赢家将是这样一些类型的企业:创新型企业,也可以是小企业;科技型企业,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差异型企业,与众不同;融合型企业,有效集成凝聚合力;平台型企业,产业的集大成者,提供平台管理和维护服务,像今天的阿里本身并不卖货,却成为千千万万商家依赖的平台,未来的汽车产业平台公司也不一定自己造车,而是把各方资源有效连接集聚在一起。

对于企业来说,努力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成为产业平台公司,二是成为掌握独特技术诀窍、可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公司。希望自主品牌车企能够把握住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诞生出更多的世界强企,支撑汽车强国与和谐汽车社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来源:自主汽车


免责声明:
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