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践行汽车强国策》一书
强国战略
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汽车不是简单的产品,汽车产业更是涉及领域广泛,可以说是整个制造业的缩影。汽车强,国家制造业才能强。互联网当然也非常重要,但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只靠互联网经济是不够的,必须要以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而汽车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龙头,其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作为民用工业中最为复杂者,汽车是学科的载体,创新的载体,也是技术的载体,价值的载体。同时由于无可比拟的基础性、关联性和带动性,汽车也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并且肩负着高端制造业出口的重任。汽车强国梦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而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做强,本土企业必须做强。正因如此,本土车企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身上的使命也是伟大的。
建言汽车强国策
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汽车产业要想真正做强,最核心的是本土企业要成为世界级品牌。同时,企业也必须清楚我们事业的核心是自主品牌,合资的确可以盈利,但我们是没有主导权的。而消费者也应该看到自主品牌的进步,应该关注产品是否物超所值。从性价比的角度,我认为,很多自主品牌的产品已经远超合资品牌了。总体来说,在品牌溢价力以及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方面,我们与合资品牌还有差距。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客观看待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巨大提升,未来自主品牌所处的环境和局面一定会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我们自主品牌切不可过于短视,对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热点,绝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就一哄而上,这样最终会给我们的产业带来难以承担的巨大浪费。自主品牌必须与多方力量有效合作,共同把这些事情做好。其实国外的众多顶级车企,彼此之间都有紧密的合作,而我们的合资企业更多的是资本合作。我们期待的是获得核心技术,结果没有拿到。当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培养了不少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建立了我们的供应链。未来一定是大合作的时代,特别是对于资源更加有限的自主品牌来说,合作势在必行。
发展自主品牌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否则中国汽车产业何谈未来。“红军不怕远征难”,“而今迈步从头越”。自主品牌必须发扬长征精神,为树立中国汽车品牌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而不断努力。这其中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以“质量+诚信”来培育自主品牌。有兼具胆识和魄力的领军人,有坚持做自主的核心企业,再加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空前机遇,我相信中国实现汽车强国梦只是时间问题,甚至这一天的到来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产业政策
国家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
本土企业的发展只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尤其像汽车这样牵涉广泛、影响巨大的支柱产业,国家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有效引导至关重要。
在立法和执法方面,国家法规标准要清清楚楚,不打折扣,让企业都认认真真地去做,让大家在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同时,国家制订了法规标准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摇摆反复,让企业难以应对。
而对一些事关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问题,国家也要从建设汽车强国的目标出发,系统思考,早给态度。例如现在整车合资股比要不要放开的问题,再次引起各方的不断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对此应该有战略的判断和明确的规划。
产业重构期国家政策理应更加开放
国家必须用新时代的新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产业政策,比如说资质认证能不能更开放一些?是不是应该把互联网企业造车作为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的机会?让很多轻资产的企业也能够带着创新的思想、带着资金,投入到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品牌的事业中来,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简简单单衡量是否拥有了四大工艺,是否具备了生产能力。时代在变,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也要改变。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其实让互联网产业参与造车是最大的创新。在汽车产业,“轻资产、重体验”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希望国家、政府能够更多地支持新创汽车企业。因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不只需要传统的企业,也需要新创的企业,更需要传统企业与新创企业的密切合作。
未来趋势
中国汽车产业当前确实处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能源、环境、拥堵、安全等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中国又显得特别突出。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正在引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态重塑,这种趋向在德国体现为“工业4.0”,而在中国就是“中国制造2025”。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造车在中国、美国等国家风起云涌。例如,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很早就已启动,苹果的造车计划也多次被曝光和热议,中国的很多互联网及通信企业也都在进行尝试。包括一些原本在互联网领域赚了很多钱,也有机会获得更好发展的企业,现在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造车事业中来。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企业参与造车的势头火热。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跃跃欲试,已经或者正在筹谋进军汽车产业。而一方面,传统汽车企业往往觉得互联网企业不够懂车、难以造出好车;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又认为传统汽车企业的造车理念已经过时了,无法满足90后、00后新生一代的需求。互联网与汽车,究竟是颠覆、融合、还是重塑?也成为产业普遍关注和一直热议的话题。
就传统汽车企业而言,其对产品品质、性能提升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也唯有打造出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更舒适的汽车产品,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但是在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内部的、自身的变革与发展,还要充分认识到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其带给汽车产业超乎想象的深刻影响。如IT、互联网产业跨界进入汽车领域,他们全新的造车理念和思维模式已经对传统汽车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传统车企的领军人,必须对此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带领企业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和优化,以应对未来汽车产业将发生的巨大变化。
新旧较量:传统车企
汽车硬件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最近一两年跨界造车风起云涌。一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认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很多要素都是传统汽车企业不具备的;而传统汽车企业大多认为,未来的汽车无论再怎样智能化、电动化,也离不开车身、底盘、转向、制动等机械的部分,而这些都是传统汽车企业的优势所在。
对于汽车而言,一方面,未来汽车肯定会越来越智能化,需要大数据、云平台,也需要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只做车身、底盘、制动、转向等肯定远远不够了。这就要求传统车企必须有效地融合IT、互联网产业的优势。
不过另一方面,硬件始终是基础,虽然软件很重要,但是脱离了基础后,软件就将是无本之木。我曾经在《中国汽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稻草人都智能,但是显然没有强大的机器人做后盾,光有智能是不够的。
以安全问题为例,汽车作为出行工具,乘坐者是人,人命关天,所以传统汽车公司开发产品都以安全第一为基本原则。我一直讲,开发汽车和开发手机不一样,手机一天死机五次都没有问题,但是汽车死机一次也受不了,二者的出发点从根本上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汽车而言,可靠的硬件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车企并非一定做不好用户体验
几乎所有互联网造车的企业都觉得传统汽车企业对用户体验掌握得不够、对用户服务做得不好,或者说是由于背负着历史的包袱、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导致没办法转变、做得更好,比如4S店经销体系。
不过,互联网追求的一些用户体验,其实传统车企也都是可以做到的。尽管传统汽车企业由于太多历史的包袱,可能自己不容易做好,但是他们可以开一家子公司或者搞一个独立的事业部,让其负责用户体验。
和新创车企相比,一家大型的传统汽车企业比如通用公司,在整个产业价值链里面,如果研发投入上能旗鼓相当,最后就看谁选择的方案更正确;制造本来就是其强项;剩下的就是体验、服务了,对于这部分,或许依靠现有的经销商体系、全球分销网络实现转型很难,但他们为什么不可以招一批人来建立起新的机制和文化,按新的模式运作,通过资本把这个团队和母公司连接在一起呢?这个团队完全可以一样建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文化和机制。这样新创车企可能拥有的领先理念和商业模式,还有优势吗?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企业转型的意识、决心和速度!
未来汽车的本质不会改变
展望未来,汽车的本质不会改变,它是一个以硬件为基础的出行工具,同时软件也会让硬件如虎添翼,给汽车的内涵和外延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正的智能汽车不只是简单地实现上网、远程通讯、娱乐等功能,它需要的是整个平台、架构,包括技术细节全面更新。未来的10到15年,就是这些技术不断沉淀、优化,最终定型的过程。
实际上,在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汽车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将会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互联网产业的人要对汽车抱有敬畏之心,我们传统汽车业的人同样也应该对互联网技术抱有敬畏之心。最后两者整合在一起,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事业也就会越来越成功。
新旧较量:新创车企
好车本身仍然是基础
新创车企都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汽车产业有了新的巨大商机,市场也有了新的巨大需求,而传统车企创新需要面对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克服固有思维的延续。因此,新创车企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涉足汽车业,通过自己的全新理念和努力实践,来满足这种需求、弥补这种空白。
虽然互联网思维更强调用户的体验和服务,但汽车首先还得是一台好车,如果没有一台好车的话,我认为所有后续的体验和服务根本无从谈起。
既然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台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好车,然后再谈服务用户的商业模式,那么这台车由谁来造呢?而且,这也和后续的商业模式有关:是提供好的服务,车坏了就马上修好,还是说最好买一台很少会坏的车?
我们不能简单把用户体验概念化,应该具体化,弄清楚究竟用户关注的体验是什么,传统汽车为什么做不到或者为什么不做,特别是未来的用户体验究竟是什么。如果能够清楚地定义未来汽车的用户体验,我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车型设计、配置定义,最后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用户体验。
在电动车领域新旧车企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汽车因为有长期的投入而建立了较高的壁垒,所以很难后来居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个人也同意,未来最终有一天电动车会成为主流,全面代替燃油汽车。但是这个时间可能会非常漫长。在此之前,新创车企即使在电动汽车方面取得了优势,是否足以战胜燃油汽车优势明显的传统企业?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另外,谈新创车企在电动汽车方面有优势,是电的方面,还是车的方面?电动车也不是简单的电池、电机、电控,同样要有车身、底盘、电子电器和内外饰,所以好的电池厂并不能造出好的电动车,还是传统汽车企业把电池买来用好才能造出好的电动车。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否集成了全球最优秀的资源做研发,就可以和传统汽车公司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在电池、电机等方面或许是这样,反正大家基本上都是采购来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诸如车身、底盘、制动、转向等等,新创车企凭什么能和传统做得一样好?
现在发展电动车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可以弯道超车,但是即使有最优秀的电池,如果造不出优秀的传统汽车,还是很难造出优秀的电动汽车。三星的电池已经很好了,但是三星成为不了奔驰、宝马。所以,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也并不认为新创车企和传统车企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当然,能够集中精力做新能源汽车,这本身就是新创车企的优势,因为传统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是不做不行,但对于传统燃油车更是不能放弃。传统车企确实有太多的事情必须兼顾。
做好销售服务、建立品牌远非易事
做一款优秀的产品确实很难,但是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产品推出之后要让消费者愿意买单而且持续买单,这个挑战和难度更大。未来的电动车可能所需服务会减少,比如机油不用换了;而且质量更可靠,维修保养频次降低了;还有很多服务可以在线解决,像升级软件等等。究竟应该怎样把握这些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产品快速、便捷地推向市场,同时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这不仅是新创车企,也是传统车企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汽车整个生命周期里,原来所讲的服务不外乎车辆的维修和保养,而未来的服务则是要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支持。但是在这些支持里面有多少是汽车企业自己能提供的?又有多少涉及到新的产业生态,甚至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来支持的?对此,无论新创车企还是传统车企,都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措施。
跨界造车更应强调融合
未来产业将趋向于无边界,因为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任何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多大,都没有能力独自开发所有技术来满足未来竞争的需要。作为后来者,新创车企要对汽车心存敬畏,同时要对汽车整体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最关键的是能不自己做的就不要自己做,能利用资源的就要充分利用资源。其实IT、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汽车企业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大家一起努力实现1+1=3。
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车企,双方都要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未来必须走相互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之路。特别是“以卵击石”绝不是合适的竞争策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谁、强在哪儿、弱在哪儿。未来社会不存在一家企业就能包打天下的可能,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必须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地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合作,最终实现共赢。这也是国家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所在,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创车企最终可能会成功,有可能不会成功。但即使不成功,也会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实,成功无所谓大小,也永远没有封顶,只要敢于抓住这一轮波澜壮阔的机遇,成功进行了尝试就值得称道和祝贺。
来源: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