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城融合发展的战略价值与车企有效参与的落地策略
2023-01-04 关键词:车城融合 点击量:880

赵福全1、刘宗巍1何伟2刘兆鹏2方慧君2富军2

(1.清华大学;2.盖斯特管理咨询公司)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关于智慧城市的指导意见和规划方案密集出台。粗略统计,当前中国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以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都吸纳汽车企业参与其中,甚至希望由当地龙头车企牵头规划和负责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对此,一些汽车企业并不理解,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做好汽车产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既费时费力,又没有可预期的回报;也有一些企业虽然感觉有必要参与,却不得章法,不知道应该如何分工和投入。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将从智慧城市发展的内在诉求和理想形态出发,深入分析智能汽车在智慧城市中的战略价值和重要作用,清晰梳理产城融合发展的立体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与分工关系,并基于此系统阐述汽车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以实现车城融合发展的战略价值,以及相关的具体实施策略建议。


一、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内在诉求

笔者认为,唯有回归到城市的本原和内在诉求进行思考,才能充分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方向。一方面,城市的出现源于人的聚集,而人的聚集源于产业的吸引。另一方面,聚集的人群必然产生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需要商业和文化予以满足,而商业和文化也有赖于产业的支撑。由此,人、产业、商业和文化就构成了现代城市的四个核心要素,并形成了各种城市活动,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城市的四个核心要素及相互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好的呢?参考图1,答案其实不言自明。首先,城市要宜居。特别是在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人口后,城市必须通过前瞻合理的规划,始终高效地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这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城市要宜业。让企业家乐于在此置地办厂、生产经营,产业越兴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条件就越充分,这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再次,城市要宜商。让各种商业活动以及衍生的相关服务都能有序运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最后,城市要有文化。经过积淀和传承的文化将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让人们更愿意在此工作和生活,也让城市具有了灵魂。在笔者看来,宜居、宜业、宜商、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诉求;反过来讲,最好的城市一定是宜居、宜业、宜商和有文化的。因为这样的城市充满了吸引力,能够充分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推动城市建设、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二、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与突破方向

城市要做到宜居、宜业、宜商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当城市集聚了各种资源之后,保持高效的可移动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可移动性作为确保资源顺畅流通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工作和生活效率及质量的关键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求更高的可移动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

当前全球大中城市普遍面临交通拥堵的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形成了城市资源集中导致拥堵,拥堵导致效率降低,低效导致资源难以集中和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恶性循环。一些城市采用“摊大饼”的发展方式,试图通过扩大城市边界、分散相关资源来解决拥堵问题,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移动性,更不能提升资源的集聚度。

对于这一挑战,应该说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而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具体来说,万物互联作为本轮科技革命最核心的驱动力,一方面将使城市中的各种资源都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重组、效率显著提升和城市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将驱动所有产业(及其产品、服务)发生全面重构,从而为城市提供新的基础支撑。这意味着万物互联将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带来新的工业文明和商业逻辑,催生出资源高效组织和运行的立体生态系统。

在此前景下,未来城市将通过一体化的智能出行平台,无缝连接多元化的智能交通工具,以实现人和物的高效移动,并打通其他诸多相关资源,进而提供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智慧城市的根本诉求之一。显然,为了解决拥堵难题,提高运行效率,实现宜居、宜业、宜商,所有城市都应当着手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而笔者想强调的是,智慧城市必将形成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新关系和新格局。一方面,未来各个产业必须“造好”各种智能产品,使其能够有效服务于高效、绿色、安全的城市活动;另一方面,城市必须通过新型的基础建设和商业运营来“用好”各种智能产品,充分保障其顺畅运行,以解决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为诸多相关产业提供有力支持。正因如此,未来产城融合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路径和理想形态。


三、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耦合关系

当前,全球各大中城市都在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所有相关要素充分互联、有效交互、优化组合并协同运行的新型立体生态系统。相应的,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就是实现原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并建设5G、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充分打通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幸福指数。参见图2。

图2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耦合关系

具体来看,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由固定要素、移动要素和控制平台三个层面构成。其中,固定要素指的是城市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场所,包括住宅、商场、学校、医院、办公楼、工厂以及道路、桥梁、停车场、补能设施(如加油、充电和换电站)、安全设施(如交通信号灯)等常规基础设施,也包括5G基站、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固定要素是城市运行的基础,相当于城市的机体。移动要素指的是城市中可以移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人、物、能源和信息,同时这些资源的流动还将带来价值的流动。移动要素是城市运行的关键,相当于城市的循环系统。控制平台指的是城市的管理中枢,包括中控平台及其涵盖的交通平台、能源平台、政务平台、商务平台和其他各类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汇集并融合各种信息,协同并下达各种指令。控制平台相当于城市的大脑,融合了城市运行的所有信息和应用服务。

综上,智慧城市将使城市中的各种要素都充分连接和高效互动起来,给人的出行、物的移动以及各种资源的交互与组合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进而驱动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全面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可移动的互联节点、数据载体、智能终端和物理空间,成为打通城市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以及价值流的关键枢纽和核心平台。正因如此,汽车产业在未来产城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发展智能汽车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价值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将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实现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相关行业的一种共识。而智能汽车作为打通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以及智慧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将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笔者判断,智慧城市与智能汽车会形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智慧城市只有基于智能汽车这一载体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流通和精准配置;另一方面,智能汽车也只有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迭代和进化。

事实上,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审视,发展智能汽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工程,而是意义空前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难题,支撑城市升级。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突破拥堵这一城市发展的长期难题,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综合治理能力。这对于大中型城市来说尤为重要,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第二,占据出行科技与城市出行革命的制高点,实现科技引领。智能汽车将在传统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基础上,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先进传感器、高端芯片等新技术。因此,发展智能汽车将引领未来先进出行科技集群的全面突破,并由此占据城市出行革命的战略制高点。

第三,助力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驱动经济转型。由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转型将带来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进而重塑整个人类社会。而智能汽车将成为物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母生态,形成巨大的产业平台集聚效应。因此,发展智能汽车将带动城市信息、通信、能源、交通、基建等诸多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变革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强劲的新动能,为城市的全面转型和长期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第四,带动区域经济联动和产业创新发展,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发展智能汽车还将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方面,汽车产业是面向个体消费者的民用大工业,通过产城融合和车路协同的创新实践,有效探索B2C型(制造商to消费者)产品及其服务与用户、城市之间的新型关系,以期推动汽车这种复杂民用工业体系的创新性转型;另一方面,籍由重点城市率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并带动周边城市跟进,有望形成城市集群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中国模式,可以向全国辐射和示范,引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智能汽车是牵涉广泛、要素众多、主体多元、影响交织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的领域、行业、企业、产品、技术、管理、服务、模式,也涉及到诸多个人、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正因如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建立全面覆盖的集聚平台,更要构建立体交融的生态系统,以支撑智能汽车的发展;反过来讲,在发展智能汽车的过程中,也要致力于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环节的产城融合,以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相互协同的新型产城融合式发展模式,与依托龙头企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城市管理者为了发展经济,努力引进产值规模大、拉动性强的整车企业,并通过吸引一大批供应商落户于整车企业周围,来解决相关配套零部件的供货效率、物流成本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围绕汽车“制造”的产业集群。毫无疑问,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其在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发挥的支撑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基于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的产城融合模式,不仅可以将与智能汽车相关的诸多新旧领域的制造类企业以及各类科技公司聚集起来,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新基建支撑智能汽车的有效落地,并通过智能汽车的连接与运载作用助力城市实现制造业效益以外的价值增量,从而形成一个围绕汽车“制造+服务”的全新产业生态,这必将给城市的综合运行质量和治理水平带来革命性的提升。而这恰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诉求所在。

正因如此,城市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深度挖掘新型产城融合(也即车城融合)发展模式所孕育的空前机遇和重大价值,彻底转变城市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引领性的高质量发展:即由过去简单“造好车”的产业集群理念,向既要“造好车”、又要“用好车”的“制造+服务”的产业生态理念转变;由主要基于产值和效益的招商引资建厂,向产城融合发展、资源聚合结网的生态共建转型。这也是本文最核心的观点之一。


五、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分工协作

如前所述,作为发展智能汽车的主力军,汽车企业加入智慧城市建设既有重大意义,更是势所必然。那么,参与构建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究竟有哪些?各主体之间要如何分工协作?特别是汽车企业应承担什么角色,发挥哪些作用呢?

笔者认为,主导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要有三方力量:一是政府,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也是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及标准等要素的提供者;二是整供车企,以整车企业为核心,这是城市核心移动载体即智能汽车的提供者,而智能汽车又是城市中各种资源的打通者;三是ICT等科技公司,这是城市网联基础支撑的提供者。三方参与主体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唯有各自担当、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有效协作,才能真正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如图3所示,在智慧城市中最为关键的移动出行生态中,政府和车企分别主导着城市的固定要素和移动要素。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交通、公共服务以及各类建筑等基础设施。面向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既要进行原有要素的升级,也要推进新要素的建设,特别是互联、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这些工作应由政府系统规划,并组织ICT公司等相关主体具体实施。

而车企首先要开发智能汽车产品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然后要在政府提供的环境下开展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测试、示范,最后还要探索出行和物流服务以及补能等新型商业模式,并接入与汽车相关的各种其他服务。这些工作应由车企主导,政府支持,ICT公司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

同时,以政府和车企为各自核心的两大业务范畴之间的交集部分,是主导者相对模糊的灰色地带,主要涉及到数据交互以及平台运营的技术与服务支撑。比如,城市一体化智能出行平台更应该由政府牵头建设,但需要充分纳入智能出行工具;又如,车企应该主导开发车路协同的相关技术,并积极建立企业自己的车辆管理和用户管理平台,这又离不开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

此外,ICT等科技公司是连接和打通城市固定要素和移动要素、实施协同控制的主力,将为城市的云平台提供各种关键技术支撑。除了参与前述政府和车企主导的相关任务之外,ICT公司应在政府的指导下,主导城市中控平台等的建设与运行,当然这类平台的所有者一定是政府。

图3智慧城市移动出行生态的分工与协作

总体而言,构建产城融合的智慧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经历近、中、远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根据此前的实施情况修正后续的工作方案。其核心是将城市中的多元要素都充分连接和有效组合起来,使之各司其职、互为支持,进而实现全局最优的高效运行。毫无疑问,这需要清晰的规划、多方的参与和大量的投入。

在此笔者想特别强调,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与之前完全不同。应该说,过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相对简单:即政府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前来建厂落户;而企业做好经营,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并提供就业;而未来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复杂而紧密:事实上在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前瞻的布局,没有持续的投入和积极的推进,没有互联、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没有适度超前的政策体系和应用测试环境,企业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地方政府前瞻规划并主导各种资源的协调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才是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最大的拥有者,并且理应成为最有力的推动者和最有效的实践者。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把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由建设产业集群转变为构建产业生态,这也是实现未来新型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六、车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车企来说,能够作为主导性力量之一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是重大的战略机遇。对此,笔者有如下认识:

第一,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车企才能更好地打造产品及创新模式。尽管未来智能汽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应该如何打造和应用尚存诸多未知,但是“闭门造车”一定没有出路。在产城融合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车企唯有基于区域化的场景、数据和生态,才有可能开发出与运行环境充分匹配的汽车产品,也才有可能探索出适合这种产品运行的新型商业模式。因此,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是车企了解乃至定义车辆运行环境,进而有效开发产品、攻关技术和创新运营模式的绝佳机会。也就是说,车企需要城市。

第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车企能够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车企成功打造出适于在智慧城市运行的智能汽车,意味着智慧城市已经同步建成了适于智能汽车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区域环境。由此,城市可以借助汽车打通各种资源和要素,实现高效的移动性和全面的智能化,从而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同时,企业在当地的蓬勃发展还将带来经济增长动能、科技创新资源和优质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城市需要车企。

第三,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车企可以推动智能汽车和智慧城市的双重引领。智慧城市的探索不是区域的、局部的、孤立的,而是全国的、全面的、联动的。产城融合的立体生态一旦建成,一方面将形成智慧城市的成功范式,可以向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城市推广,进而形成高地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将形成智能汽车的成功范式,使车企掌握基于区域场景、数据和生态开发和运行引领性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把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进而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强企。

由此可见,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地方政府和车企双向奔赴。尤其是有志于建设引领性智慧城市的地方政府与有志于打造引领性智能汽车产品的整车企业之间,将形成巨大的协同效应。在这方面,当地的龙头车企具有特殊优势,不仅天然更受地方政府倚重,而且通常拥有更多的相关本地资源。所以,车企切不可把建设智慧城市视为负担,只是被动地配合政府工作;恰恰相反,一定要主动参与其中,并积极发挥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主导性作用,以有效把握这次前所未有的产业重构机遇。

当然,车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毕竟无论是建设智慧城市,还是打造智能汽车,均为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网联化与自动化协同驱动智能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共性基础和关键技术的升级,全要素网联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升级,智能产品及其服务、应用的升级,以及产业分工和产业生态的协同升级。这是一种“无人区”的先行创新实践,无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有支付高昂试错成本的准备,甚至可能遭遇失败。但是想要获得引领优势的企业,必须勇敢面对这种挑战,坚定不移地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开创性尝试。也正因如此,车企迫切需要明确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合理策略与适宜方案,这将直接决定智能汽车时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局。


七、车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

基于综合研究和系统思考,笔者特提出整车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如下:车企应坚持以打造智能产品为核心业务,并通过强化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逐步扩宽业务边界至合理范围;与此同时,应明确需要外部提供支撑的部分,确保自身主导的业务都能顺利开展。

图4整车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

如图4所示,首先,车企应努力打造好智能汽车产品,尽可能确保智能汽车有能力充分连接城市要素、有效提供出行服务。这部分的重点工作包括:借助车路协同实现智能辅助驾驶产品的降本提效;面向智慧城市环境开发可在限定区域内落地的高级别自动驾驶产品,并将其应用区域不断拓展;确保智能座舱与外部生态的连接,并做好车联网和OTA(空中下载)升级服务等。需要明确的是,车企即便不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也必须面向智慧城市的需求打造智能汽车。

其次,车企应当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并开展测试示范应用。这部分的重点工作包括:储备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车路协同算法,进行自动驾驶、5G车联网和V2G(车辆到电网)等的相关测试,以及开发Robotaxi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等。这些工作需要得到政府提供的产品标准和测试示范环境的支撑。

再次,车企应当基于自身愿景和实力,考虑提供汽车出行服务并构建出行平台,谋求由汽车制造公司转型为汽车出行科技公司。这部分的重点工作包括:解决最后一公里(载人、载物)出行移动问题,进行Robotaxi、共享巴士等商业模式的逐步推广,以及尝试建立出行平台,开展车队的运营、管理和服务等。该出行平台可能需要与ICT或其他科技公司共建,并且一定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充分连接,进而成为城市一体化出行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致力于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车企来说,这种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其长期转型的必由之路。

最后,车企应当把自身资源投入到上述业务边界之内,而不能分散至城市基础设施等其他业务中。尽管后者是智能汽车所必需的,但却是车企做不了也不应该做的。为此,车企一定要努力撬动地方政府的各种资源,确保城市真正大力地投入,有序实现互联、交通、能源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并逐步构建起覆盖各种智能管理平台的城市大脑。

总体上,车企必须建立两个正确认识:一方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并无明显的短期收益,对此不应抱有不合理的期待,但这是车企非做不可的事情,现在就要找准切入点,逐步深度参与;另一方面,智能汽车的开发与运行离不开智慧城市的环境,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支持,高级别的智能汽车是很难落地的,因此车企一定要珍惜参与甚至部分主导智慧城市建设的宝贵机会。


八、车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及当前工作重点

参照前述总体战略,笔者将车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局部示范的1.0阶段、产业化的2.0阶段、规模化的3.0阶段。笔者建议,当前整车企业应基于“立足1.0、储备2.0、展望3.0”的原则,从产品/技术、示范应用、商业模式三个维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分阶段的策略并开展相关工作。具体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及目标如图5所示。

最终,经过各阶段的持续推进,车企在产品和技术上将实现车路协同下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量产,同时实现智能座舱及车联网服务对内外部生态的打通和覆盖,使智能汽车产品在全国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在车辆运行和商业模式上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出行服务商,也就是既做汽车产品、也做出行服务的新型科技公司,例如Robotaxi逐步实现规模化普及应用,并跨区域运营,从而使企业由单纯的“制造”公司转型为“制造+服务”的公司。

图5整车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分阶段策略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1.0阶段的关键时期,各地纷纷建立自动驾驶汽车及车联网的示范区。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车企应扮演起示范区总工程师与总参谋的角色,支持和推动政府统筹规划、调配资源,这将是车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进而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成败关键。事实上,那些没有被相关地方政府赋予这种职责的车企,也应寻找合适的城市,主动争取承担类似的任务。

为了做好城市示范区的总工程师和总参谋,建议车企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协助政府做好园区规划。如前所述,政府、车企、ICT公司代表着建设智慧城市的三方主要参与者。其中,车企应主动牵头进行示范区的技术规划,并积极协调、推动相关分工的落地。重点是从汽车的角度对政府和ICT公司提出需求,从而把三方真正连接起来。毕竟相较于政府和ICT公司,车企对汽车的理解更深。同时,还要籍此协助确定地方政府和ICT公司的职责:前者是智慧城市的组织者、拥有者和整合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协调利用好各种资源;后者是相关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必须从软件角度定义好智慧城市,包括示范区的通信、数据和计算能力等。

二是深度绑定地方政府。一方面,车企应推动地方政府成立一体化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发改、经信、交通、能源、环保、住建、公安等各个职能部门。另一方面,车企可考虑与地方政府合资成立产业平台公司,采取车企提供少量资金为辅、政府投资和背书吸引社会资本为主的方式,集聚更多的相关资源。这既是为了确保示范区规划能够更有效地落地,也是为了控制和分担创新风险。

三是有序推进园区建设。车企可采取由点及面的方式,先从容易落地和便于主导的工作入手。例如引入自身产品快速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应用,并从封闭区域和高速公路逐步向更多场景扩展,同时不断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车企既要完成份内的工作,包括提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提出车联网的车端标准,尝试Robotaxi、共享巴士等模式的运行等;也要参与和关注“份外”的工作,如了解智慧停车场等的建设内容和进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车企被地方政府赋予了主导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职责和使命,那么一定先要把企业内部的组织和分工理顺。对此笔者认为,车企的合理对策是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或部门来专门负责智慧城市业务,而不宜与现有的经营性业务部门混杂在一起。因为这个新公司或部门可以专注于协调打通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对接协同政府、ICT公司等外部的各类资源,同时不受现有业务的束缚,站在借助智慧城市多方资源构建大出行生态、进而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高度,来统一规划和布局示范区乃至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

总之,智慧城市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智能汽车将在智慧城市中发挥无可替代的核心载体作用。因此,汽车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汽车产业、产品和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和智能汽车必须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同步发展,否则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最优的效果。而智能汽车的生态化发展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抓手。在此过程中,车企有机会、有能力、更有必要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虽然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收益,但这却是企业构建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必须全力做好的重点工作。

为此笔者建议,车企应积极寻求并努力把握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主动担当、尽早介入、明确目标、大胆探索、系统规划、重点推进,全力撬动政府力量和多方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引领性创新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主导、推动并尽全力支持车企将智能汽车产品在本地区快速落地。最终,在车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重构的巨大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未来智能汽车一定会使产城融合发展得到新的升华,而智慧城市也一定会因此更加美好。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