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斯特研报: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战略价值及落地展望
2024-12-17 关键词: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 点击量:70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推进,手机与车机的融合不仅能为用户带来便捷的体验,更在战略层面上为车企开辟出全新的竞争领域,因此成为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在本研报中,盖斯特咨询基于对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的认知,深入分析了市场现状和挑战,预测未来此领域的演化趋势,进而提出车企的落地策略。


一、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战略价值


1.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意义


为什么手机与车机要深度融合?我们需要站在用户视角来看人、手机、车机三者间的关系。

现在手机作为人的24小时“贴身伴侣”,已成为个人意念的延伸触角,例如人利用它与外界的沟通与交互,或者控制家电等设备,传达着人在不同场景下的想法和偏好;同时手机也是个人风格的数字镜像,它记录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数据,每一份数据都透露出用户独一无二的个性。可以说,手机是个人意念延伸和个性化内容的双重载体。

车机则是人在智能移动场景下的个性化延伸。以前传统汽车只是通用的交通工具,并未与用户个性建立联系。但是智能汽车的车机一旦融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出个体意念之后,那么汽车就成为了其独特的出行伙伴。

当前人在不同场景间的移动,其个性迁移和意念流转更多依赖于手机或类似的可穿戴设备。如图1所示,人通过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等工具将个性化需求无缝传递到汽车内及其关联生态中。也就是说,车机需要借助手机等来精准捕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体验,即实现车机的“千人千面”。另外,用户希望在不同场景间能够实现意念的无缝衔接,从而实现“意达万物”的愿景。因此手机与车机需要深度融合,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和更智能的服务体验。


图1用户意念向不同场景延伸触达全景图


具体来看,手机与车机的融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手机到车机(简称手到车)。通过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将用户的个性化内容转移到车内,包括个人偏好和使用习惯,然后使车机逐渐变得个性化。这一层次的融合基于屏幕的内容生态来实现,核心是手机的内容生态向车机上迁移和整合。

第二层次,手机+车机(简称手+车)。以手机作为传达媒介,使用户意念能够无缝地触达与车辆关联的生态应用场景,使手机的生态资源与车的关联场景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优的体验,例如超感泊车、哨兵模式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模式背后主要是手机生态资源和能力在与车相关联部分的场景内实现融合,依靠的是将手机上的支付、社交、个人IP等数据与车机打通。

第三层次,手机×车机(简称手×车)。即在手机和车机两端所关联的场景内实现生态融合,创造出更深层次的控车方式和多端互联体验,比如人车家联动体验等。此模式的背后是手机和车机在生态系统资源、能力和架构等全面整合。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手×车”的深度融合无疑是最高境界,它标志着实现无缝连接、场景连贯的体验,以及手机和车机融合新生态的诞生。展望未来,手机和车机融合不仅是智慧出行的必然趋势,还将引领人-车-家庭-办公等全场景的融通发展。


2.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战略价值


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不仅能够创造新场景体验,而且打通用车个性化、智能化、跨场景无缝体验的关键一环,为用户持续创造新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持续创造、拓展、深化新场景体验。一方面,手机背后的家居、支付、餐饮等场景生态,与汽车的各种移动服务生态相融合,不同场景之间任意组合,不断创造出新的场景体验。另一方面,手机和车机两端软硬件可双向互联,在规范协议内可任意调用及组合,使手机能够深度控制车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新场景体验。

第二,更好地实现车机的个性化,让车更懂用户需求、成为用户的伙伴。车机基于用户手机中海量个性化数据的无缝导入,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偏好,实现其所谓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价值。另外,随着数据的持续积累,汽车能够为用户创造出更好的汽车生活体验。

第三,实现跨终端无缝衔接和资源无界体验共享。手机和车机的深度融合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一是,跨端交互实现高度一致性,无论是交互流程、界面布局还是语音指令,均保持统一和流畅过渡;二是,跨场景体验的无缝衔接,多设备之间实现即连即用,信息流转无阻;三是,手机和车机的生态资源调度跨界融合,系统内的硬件与算力能够相互借力,构建出高效协同和共享的资源调度网络。

实现上述手机与车机深度融合的战略价值,并非简单的应用软件迁移、IP端口衔接或接口打通,而是需要两端在生态、数据与架构三大层面的全要素融合。其中,生态融合是根本,意味着手机与车机的生态必须相互渗透,重塑汽车的使用场景,创造出超越传统的新生态组合;数据融合是驱动核心,两端自身及关联生态的数据必须深度交互与共享,这样才能打通数据壁垒,促进价值共创;架构融合是基础,统一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可确保跨设备间的无缝协作,为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


3.手机和车机融合的关键支撑


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技术本质是将手机作为汽车的第六域,而且手机域与整车域必须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手机和车机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从技术角度来看,手机和车机两端融合涵盖从底层系统架构到顶层应用层面的全面技术贯通,具体如图2所示。

首先是底层,底层融合贯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两端应基于统一的操作系统(OS)内核进行分布式开发;二是硬件平台设计需遵循统一的标准,以实现硬件接口的标准化。

其次是中层,中层融合要求两端中间层架构统一改造。一要打通跨端中间件,具有统一的SOA(面向服务架构)和原子化中间件;二要构建分布式跨端服务架构,属于涵盖数据、硬件、文件及安全的分布式跨端服务架构;三要构建统一的通讯组网中间件,形成包括UWB(超宽带)、Wi-Fi(移动热点)、NFC(近场通信)等在内的设备互联软通讯总线。

最后是上层和云层,应在上层和云层统一通讯协议,同时两端的生态资源进行迁移和整合,实现协同管理和运营。具体来说,需要开发手机云端的协议,并在车端预留接口以便适配和导入。


图2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技术打通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手机和车机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从底层到上层的全面贯通的程度。任何层级或部分环节的脱节或缺失都将阻碍手机和车机生态的深度融合,影响新场景下两端生态资源的重构、共享与组合,无法实现无缝连接的极致体验。


二、手机和车机融合的市场现状及挑战


前面谈到,真正意义上实现手机和车机的深度融合需要全面贯通各个层次。但是直接从底层架构开始打通的技术难度较高,因此当前市场上衍生出了两类技术路线、共三种技术方案。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打通方式,根据深度不同可细分为“手到车”和“手+车”两种方案,分别实现应用层和中间层的融合。其中,“手+车”方案仅涉及软硬数据的局部融合,未触及底层架构。另一类则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即“手×车”方案。

目前,多数企业处在从“手到车”向“手+车”的过渡阶段,尤其以传统车企为主力。而华为、小米、蔚来、吉利等少数在此领域领先的企业,虽然已跨过“手×车”的技术门槛,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距离理想中的手机和车机融合体验仍有差距。对于这些技术领跑者而言,面临的主要障碍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跨越商业分工的鸿沟,将技术拓展至更广泛的生态场景。


图3手机和车机打通的技术方案


手机和车机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技术层面打通,还需要相匹配的商业模式。当前不同推进方案面临的挑战不同,但都存在分工问题。

对于“手到车”和“手+车”方案,这两种方案仅实现了单一场景的数据流动,同时在两端建立有限的中间层协议框架,属于局部打通,因为技术本身的局限,无法提供完整的融合体验,目前用户体验程度取决于两端中间层链接协议的数量,整体扩展速度较慢。因此场景生态进一步扩展受到限制,难以创造新场景。同时也无法自由组合手机和车机两端的资源和能力。另外,面临多品牌兼容的问题,车企可以在这一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中间层打通的企业组合联盟。如果联盟标准方案的体验水平较低,再加上联盟内部利益分配困难、主体标准共享不积极,那么体验优化的进展就很缓慢。

对于“手×车”方案,此方案支持两端数据自由共享,并要求系统架构不断扩展,来适应双端背后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理想的融合体验。然而,由于涉及多方主体,同时对资源和能力要求高,这种分布式架构的扩展和协调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某企业能够成功实施并推动此方案走向成熟,可能会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进而形成联盟。但是这样可能导致生态封闭,限制车企兼容非统一系统的手机品牌,例如安卓系统的车机可能无法与iOS、鸿蒙、澎湃等系统的手机实现理想的融合体验。

综上所述,现有手机和车机融合的方案均难以兼顾理想体验与多品牌兼容。


三、手机和车机融合的演化趋势


从前文分析可知,“手+车”和“手×车”方案均可形成相应的联盟,前者以多品牌兼容为驱动,形成多企业阵营的中间层打通生态;后者则追求理想体验,由想主导的手机企业和不想丧失话语权的车企经过角逐竞争而形成。虽然两类联盟的驱动力不同,但是彼此互补并存。盖斯特判断:未来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演化趋势不会由一种联盟主导,而是可能演化出三类生态联盟阵营。

第一类,“手+车”生态联盟,即基于“手+车”方案、追求多品牌兼容,将形成多个手机企业和多个车企的中间层打通的生态联盟。联盟成员根据统一标准实现兼容多种手机品牌、覆盖多种汽车品牌。

第二类,“手×车”生态联盟,即基于“手×车”方案追求理想体验,将形成2-3个“一手多车”的体验联盟。具体结构有两种:一是由一家手机企业主导、多家车企参与的组合,依靠手机企业或头部信息技术(ICT)企业,联合部分车企构建统一内核生态联盟;二是由车企主导,其自造手机或与单一手机品牌绑定,逐步构建成熟的手机和车机生态,其他车企或手机品牌可能会加入。相比之下,车企自造手机并构建成熟手机生态的难度较大。

第三类,统一OS的大生态联盟,即行业形成统一的、开源的操作系统,基于其上建立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大生态联盟,由全行业共同推动生态建设,形成“多车、多手”的生态联盟。这种生态联盟属于理想状态,现阶段看可能太过理想化。


图4手机和车机融合生态的演化趋势


由于前两类联盟的互补关系,它们可能会长期并存于市场中。一家车企或手机企业可能同时参与两个联盟阵营。需要注意的是,在“手×车”联盟形成初期,ICT企业凭借成熟的生态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基础占据着优势,但从长远来看,车企随着产业发展也可能成为主导者,因为它们有可能演变成科技平台,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新场景体验。


四、车企布局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落地策略


1.车企布局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路径


车企在探索手机与车机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渐进式与跨越式两条发展路径。虽然两种路径不同,但是终极目标共同指向理想体验与广泛品牌兼容。


图5车企布局手机和车机融合的路线图


所谓渐进式路线,指的是短期内从打通应用生态切入“手到车”方案,积累中间层打通的能力,逐步构建“手+车”方案;中期围绕部分车型和手机品牌,追求更优的融合体验;长期内掌握“手×车”能力,并根据不同价位的车型,灵活采用不同层次的融合方案。渐进式路线适合于大部分车企,但要实现多品牌兼容,车企必须加入“手+车”生态联盟,并且找到可以深度绑定的手机企业。

所谓跨越式路线,则是跳过“手到车”和“手+车”方案,直接专注于“手×车”方案,通过联合多方主体,拓展更广泛的生态,挖掘更多的新场景。这条路线的技术难度较大,生态拓展过程中涉及较多的主体,商业分工协调也较困难,因此更适合头部车企。因此车企需要掌握所有的关键技术要素,能够承受短期内操作系统和中间层打通带来的成本上升,并应具备吸引生态伙伴的号召力,以确保在生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盖斯特认为,在行业尚未形成统一联盟的局面下,车企要实现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目标,理想的布局状态是通过“手×车”实现跨场景无缝体验,同时利用“手+车”方案确保跨手机和多车型的兼容性。


2.手机和车机融合需要的能力和分工


盖斯特认为,在手机和车机融合过程中,并非手机企业对于车企构成单向降维打击,而是双方各自发挥优势的互补和融合。在生态打通层面,手机企业具备先发优势,而整体融合过程可能还是以车企为主导。不同的融合方案,对于手机和车机两端每一层的技术融合,两类企业的分工和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具体分工及能力如下:

在“手+车”方案中,首先在云层,手机企业主导开发协议,车企预留接口,以适配手机企业导入的生态资源。然后在上层和中层,手机和车机双方企业深度合作改造中间层架构,并向所形成的联盟开放部分标准,为加入“手×车”多品牌兼容联盟打基础。

在“手×车”方案中,除了满足上述“手+车”方案的要求之外,还需打造底层的统一的分布式OS内核和硬件平台(包括芯片的统一定义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双方应联合开发统一的OS内核,车企要负责模块化定制,并主导制定硬件平台适配标准接口。此外,基于手机和车机生态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两端拓展更广阔的生态。

无论采用哪种路线,在各个层级融合过程中,都需要手机企业和车企之间做到数据共享,其中手机企业要共享生态习惯和通讯类数据,同时车企要开放功能类数据权限。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涉及双方企业不同的资源和能力,单一车企难以同时掌握两端所有资源和能力,因此有效利用手机的核心能力和优质共性资源是融合的关键,车企应基于自身战略来选择匹配自身发展的落地模式。


3.车企布局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落地模式


如果等到行业诞生了统一的开源操作系统之后再做开发,显然车企还需等待很长时间。为了实现理想的手机和车机融合,现在车企就应着手布局,自己掌握或合作引入手机资源和能力。盖斯特认为,共有三种落地模式:

一是,车企通过自研或收购方式来制造手机,完全自主主导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此落地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且要求车企原本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较高的用户忠诚度。另外,车企需要掌握上层、中层、底层的技术能力。虽然这种模式可以带来绝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是构建成熟的手机生态较难,从头开发操作系统及构建生态不大现实,整体来看此落地方式的投入产出比低,风险较大。

二是,车企主导与手机/ICT企业联合开发。此模式的前提是合作的手机企业不追求高话语权,品牌定位与车企相符,同时汽车和手机品牌均有一定的用户体量。在能力上要求车企掌握上层和中层的技术能力,这样在融合过程中可有效主导并利用手机的能力。这条路径涉及到两端背后的主体合作,前期拓展手机和汽车生态较难,但长期将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车企依附于手机企业,由ICT企业完全主导。此模式主要适合不追求话语权、规模较小且无资金优势的车企。在手机和车机融合落地过程中,车企只需配合ICT企业做好车端的适配改造即可。短期内,车企可有效提高竞争力,但长期基本缺乏差异化。


图6车企布局手机和车机融合的落地模式


对比以上三种落地模式,对车企而言,并非一定要制造手机,而是应该做好能力储备,建立生态理念,持续导入应用生态,并为差异化功能开发预留空间。同时耐心等待行业统一联盟阵营成立的时机,然后积极加入以实现自身品牌差异化的融合体验。


4.车企布局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的分阶段策略


在手机和车机融合势在必行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车企需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条件,选择适宜的落地策略。

对于实力弱小的车企,直接搭载ICT企业的方案是实现理想“手×车”体验的有效方式。通过与ICT企业利益绑定,跟随其生态迭代和进化。

对于实力中等的车企,可选择与ICT企业深度绑定,前期快速补齐“手到车”的融合产品体验,并逐步积累生态运营、数据管理、架构和服务框架统一开发的“手+车”方案能力。择机加入由ICT企业和车企组成的生态联盟,利用联盟标准实现兼容更多品牌,同时绑定单个ICT企业,定制个性化手机和车机融合体验方案。

对于实力强大车企,如果自主制造手机或收购手机企业,可通过建立手机生态适配团队,快速补齐“手到车”的融合体验。但必须逐步脱离浅层次体验,积累手机和车机融合的能力,并尽快参与联盟构建,争取主导权,实现“手+车”体验。同时继续做系统内核的统一整合,向“手×车”的目标进发。

总之,手机和车机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跨场景无缝体验已成为产业战略博弈的焦点,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战略价值。目前市场整体在手机和车机融合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这也为车企布局此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机。因此,精准选择适宜的手机和车机融合实施方案有助于车企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盖斯特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车企,前期均需尽快让手机和车机融合的产品上车,并逐步布局“手×车”深度融合方案。通过制定适合自身的中长期发展策略,储备技术和生态整合能力,以尽早打造市场领先的产品竞争力。

相关内容
首页 电话 联系
会员登录
还未注册?点击立即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